我听见“天使”在哭泣!
周末,在琴行陪练时我习惯坐在外厅的沙发上看书。
前厅是一个前台兼展示兼洽谈的公共区域,很吵。
其他的面积都被隔成了大大小小的琴室,足有十来间那么多。
有的琴室很小,只有几个平方米大,摆上一架钢琴一张琴凳,也就只够两个人刚刚能转身了。
也有大的,上集体课的。
我家娃上课的琴室,面积算是第二大的,主要是她的课程需要有专业的设备,也需要有钢琴,小的装不下,所以我本来是可以坐在课室里看她上课的,老师也欢迎。
但,我试过两次,就再也没有去课室陪过。
为啥?
就是你总是忍不住想说点什么,但是她所学的,老师所讲的,我是真的不懂啊!
不懂,却总想发表点啥,自己都觉得讨厌。
为了避免自己忍不住,索性就不见,不闻,不问!
这样三个人都自在。
总有别的家长问我,放心吗?
我说,我放心,我相信老师的能力。
其实我心里是想说,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
至于成绩怎么样,真不好说!
这个学习的“因”和成绩的“果”之间还有太多的变量以及不可控因素,两者之间非要直接画个等号,有点自欺欺人。
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顺其自然,交付信任,各自欢喜!
但是,当着老板娘面,总不能搅了人家生意!
所以有时候就不能太较真,非要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非要别人认同你,非要在不相干的人面前争取“尊重”,非要显得自己清新脱俗~~~
大家都累,都吃力不讨好,都不知所云。
倒不如一团和气,和气生财嘛!
争这些东西,说到底还是因为“不自信”。
显然,老板娘对我的回答很是满意,顺势把那位家长的眼光引向了右边墙上一排的奖杯和学生获奖合影,那其中有我家娃扭扭捏捏和老师“被合影”的一张获奖留念。
那一秒,只见那位家长的眼睛里,闪过了那么一下类似憧憬之类的神情。
琴行的琴室并不是十分专业的那种,隔音效果很不好。
在前厅能清楚的听到此起彼伏的各种乐器和唱腔的声音。
偶尔也会流出那么一小段完整的纯净的独奏,有时候是钢琴,有时候是小提琴,还有琵琶、古筝,还有声乐。偶尔一两个童声、偶尔流出一首悲伤的流行乐所装载的男声。
心境好的时候也真的觉得舒畅。
但,大多时候是真的觉得吵,所以我耳机就成了我的标配,音量调到刚刚好听不到琴行的“杂音”,物理降噪!
而且一定是单曲循环,这样最容易让大脑的一部分去忙它该忙的事情。
随后理性上线,专注读书。
90分钟的上课时间,对我来说也是宝贵的读书时光。
塞着耳机还有一个好处,外人看到你是塞着耳机的就不会随意的找你攀谈,它是一个很好的帮你隔绝没必要的打扰的工具,除非有特定的事情需要打断你。
所以有时候,想要在人群中保持“孤独”耳机可以帮你假装专注。
你无聊想要找人解闷的时候,总不好意思去打扰一个看起来好像很专注的人吧。
当然,也有不想“孤独”的时候。
这家琴行的老板是一对年轻夫妻,有一个女儿,真真儿得可爱。
这天,老板抱着他家的宝贝女儿进门的时候,我已经看了大概四十分钟书,约摸着这节课也快结束了。
把阅读暂停在了比较好再继续的章节,用书签好好夹起来,装进了包里。
耳机没摘,位置没挪,我就还在原来的位置上,静静地看着老板十四五个月大的宝贝女儿。
小姑娘长得圆鼓鼓的,眼睛特别圆,脸蛋儿特别圆,小嘴也是圆圆的。
手里拿着爸爸给的手机,专注地看着。
我没看她在看什么,也不想关心。
就静静的看着这个小小的可人儿!
带着姨母般的笑容。
小孩子的专注是特别宝贵以及特别神奇的时刻,我好怕我的一个动作打扰到那颗正在飞速运转着的小脑袋。
我猜想着那小脑袋里此刻正在展现的图画。
我们都叫她"颜颜"。
也就那么两分钟,我还没从我的幻想出来,小家伙朝我这边走过来,伸着两只小手,“爸爸爸爸”的喊着。我还以为她来找我,原来是奔着跟我在一边的爸爸来的。
手机黑屏了,一直看着的画面没有了,难怪那么恼火。
此时的爸爸,手里的活计真的不好停下来,他找到一个可能腾出两个手指的空隙迅速的帮颜颜恢复了手机的播放状态。
看到手机恢复了的颜颜没有动,就站在原地马上又进入到了她的小世界里。
那专注的小神情不输给一个醉心实验的科学家。
只可惜没过两分钟,又被黑屏给打断了。
爸爸手里的那把吉他还没有上好弦,实在没空去安慰和照顾小宝贝,面对焦急喊闹的颜颜,只要隔空喊妈妈。
都说母子连心,大概是妈妈也感应到了女儿的哭声。
话音还没落下,妈妈就出现在了宝贝的跟前,二话不说一把就把颜颜从地上抄了起来,一边和声细语的安慰,一边往门外走。
颜颜转头一看爸爸渐行渐远,哭的更伤心了。
妈妈安慰的声音更揪心了,还不时地寻摸一些小玩意,企图转移颜颜的注意力。
爸爸妈妈都忘了,颜颜只是想把手机解锁,继续看自己一直在看的东西。
我看在眼里,几次欲言又止想提醒一下妈妈,帮宝贝把手机解锁。
可,根本插不上嘴。
于是,过了一会,经过妈妈和姐姐的百般努力,颜颜的注意力终于被其他玩具转移过去了。
毕竟,这么大的小孩的注意力也只能持续那么五分钟而已。
真为颜颜感到惋惜,用进废退,专注总是被打断,之后还能捡起来吗?
等到她长大需要更长时间的专注力时,怎么办?
也为颜颜爸妈觉得可惜,多少个孩子和家庭的幸福是毁在父母的“无知”上的。
大人们总是以为自己是“大人”,小孩是“小孩”,大比小的显性关系,固化了大人们的思想。
小脑袋里,未必没有大世界。
大人更高的视野却看到不到小小孩真是的诉求与需求。
高处的视角看不到孩子清澈明亮的眼睛。
总是想让孩子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存在”,却忽视了孩子有自己该有的“存在”方式。
现在,不去珍视孩子脆弱的专注力,等到需要的时候,却又威逼利诱加恨铁不成钢。
早干嘛去了!
本来每一个初来人世的婴孩,都是最完美的天使,只可惜,狂妄的“大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