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众不同:这些只发生在舟山的freestyle
在浩渺的东海上,散落着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舟山群岛,世界著名的舟山渔场。舟山的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留下了许多富有海洋特色、海岛特色的舟山传统民间艺术,这是舟山独特的海洋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舟山的民间艺术家们用大海的天真纯朴和无限的想象,传承着久远的民间审美情趣。我们感慨从生活而来的手工技艺,在一段段记忆中的时光里给舟山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勤劳朴实的舟山人民,在大海的怀抱里休养生息,与大海做伴,靠大海谋生,对大海怀有深厚的感情,无论是上古的传奇还是渔民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口头故事,都离不开大海。
这些故事,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曲折离奇的情节,展现出一幅幅奇妙的图景,充满了浓郁的海洋气息,而这正是渔民画想象和创作的丰富来源。
渔民靠海吃海,因此对东海龙王十分敬畏,又由于海上作业风险大,亲人都祈祷菩萨保佑,这在渔民画中都有充分的展现和表达,例如作品《穿龙裤的菩萨》。
舟山渔民爱穿宽大裤子,把裤脚扎紧,风一吹,裤子就像灯笼那样鼓起来,人们把这叫做龙裤。相传舟山群岛有一个荒岛叫青浜庙子湖,有个渔民在附近捕鱼,一晚因天黑浪大一家老小遇难,只有他漂到岛上。从此他每天在岛上点火照明,替来往船只导航,以免他们重蹈覆辙,救了很多人,在老渔夫死后,人们为纪念他在岛上盖了座庙来祭祀他。直到今天,舟山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两句话“青浜庙子湖 菩萨穿龙裤”,而这幅作品就是浓缩了这么一个美好的故事。
渔民画虽然画面离奇,但合情合理,符合生活逻辑,充满生活情趣,蕴涵生活哲理。在看似简单的渔民画中透露着朴实无华的讯息:人类能够征服自然,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光明定将代替黑暗,正义必然战胜邪恶。
舟山渔民画是渔民文化中虽不算浓重却独具美质的一笔,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一直是渔民画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淳朴的渔民在历史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祖祖辈辈在大海上劳作,在风尖浪口里拼搏,他们的坚强、豁达、乐观和勤劳使他们能够面临生活的任何挑战,而如此的生活积累也造就了他们特殊而质朴的渔民文化。
舟山渔民号子,是舟山群岛各类渔船工号子的总称,是世代讨海为生的舟山渔民船工在大海和岸上劳作中创作形成、逐浙积累、不断丰富并世代相传、朝夕相伴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
旧时岱山及舟山诸岛,木帆船是捕鱼和海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船上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体劳动异常繁重。各种工序都要喊号子以统一行动,调节情绪,于是形成了丰富的号子。
舟山渔民号子按工序分为《起锚号子》、《拔篷号子》、《摇橹号子》、《起网号子》等数十种,曲趣粗犷豪爽,已形成系列曲调,在风格上有着鲜明的个性及地方特色。渔歌号子包含了渔民在船上作业时的各种工序,在劳动操作中具有辅佐渔民劳动、统一人员使力、劳动动作和加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电闪雷鸣令人心有余悸,那么渔民号子带给大家的大概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的气势。
当机械船取代了依靠人力的木帆船,当原生态逐渐被现代化的泥淖吞没,我们依旧走在探寻舟山渔歌文化的路上,如同祖祖辈辈所期望的那样,一手托起过去,一手牵住未来,在茫茫的大海上,在昏暗的夜里,依靠那一点点星光连成的指引,找寻我们的失落之地。相信在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之下,舟山渔民号子会有别样的明天。
由渔民发明创造出来的渔绳结,大多简便、易结、易解,既牢固又实用。凝结了渔民们的劳动智慧,可以说是最坚固的活结。随着作业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船上的很多绳结已越来越无用武之地,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如今,渔绳结的艺术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肯定。
“渔用绳索结”是海岛居民生产和生活的手工技艺,渔民们通过在船上使用的各类绳扣,绳结系法最多时有数百种,靠口传心授,在岛上的渔夫之间秘密传递,渔绳结,最多时可达到150种。渔船生产绳结用于渔船内外生产劳动,有渔船结、船橹结、兜绳结、船揽结、货运结等之分。
身在渔船,绳索随处可见,毛扎扎蜷曲成各种形状,帆布上运转有序的绳索系统,网衣上的各处衔接,就连喝水的杯子,也要备一根细绳穿了杯柄,固定在桅杆底部。
这些绳结看上去不过就是一捆麻绳,但渔民们可不敢对这把麻绳掉以轻心,在海上的日子能否风调雨顺,就靠它来决定,渔绳结关乎的是一个渔夫生涯以及一个家族的兴衰。
舟山的渔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财富,一个小小的渔绳结,让舟山世世代代的后人,见证了勤勉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