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中国三个世界级大湖泊,两个已经消逝,一个缩小10倍
中国现今第一大湖泊是位于青海省的青海湖,水域面积为4583平方公里,排名第二的是位于江西省的鄱阳湖,最大水域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浩瀚无边。然而,在世界湖泊排名中,这两个湖泊的排名却很低,都在30开外。
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鱼米之乡,亚洲东部坐拥世界第一大的季风支配区,降雨充沛,中国为什么就没有形成世界顶级的巨湖呢?这看上去一点也不符合科学。
事实上,从侏罗纪的早期燕山运动开始,到第三纪晚期人类出现为止,在中国地区的华北地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地区就先后形成过超级巨湖。但是随着上一年的地质年代的变迁,这些湖泊都早已消散于无形,至今关于其存在的说法也都只是推理而已,历史上没有关于这些湖泊的相关记载。
在历史记载中,真正存在于我国(现在的国境之内)的世界级大湖至少有三个:云梦泽、猪野泽、罗布泊。云梦泽和罗布泊都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上古巨湖,我们经常能够在古代典籍中看大他们的身影。
云梦泽在巅峰时期,水域面积可达26000平方公里,是现在洞庭湖的10倍大,我们现在看到的洞庭湖是古云梦泽的残迹,云梦泽在古代中原文明南迁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其湖岸,致使湖水缩小至今。罗布泊则是塔里木盆地东部的一个低点,已知历史最大面积约为1万平方公里,在上世纪后期因为上游水量减少而消失。
而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排名第二的猪野泽。该湖泊位于黄河上游-宁夏段北岸的腾格里沙漠区域,由石羊河注入形成。巅峰时期的猪野泽,水域面积可达16000平方公里。但是因为消失较早的缘故,这个名字一直不为人所知。
在上古时期(有文字记载以前),河西走廊东部地区有一条发源于祁连山的水系叫做叫走石羊河。在当时,气候条件与现在有所不同,石羊河是一条大河,河水的终端在猪野泽湖盆汇聚成一个巨大的湖泊,叫做猪野泽。当时该湖泊面积大约有1.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青海湖的三倍多。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古代东亚进入华夏文明期,并产生了夏商周等分封制国家。文明抱团之后,人口不断增多,对于各种资源的需求也更大。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地区形成大一统的国家,国力空前强大,经济发达,人口急剧膨胀。在此期间,中原王朝一直饱受西北游牧民族侵扰,苦不堪言。
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具备了能够与游牧民族一决雌雄的势力,并于公元前121年,谴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匈奴势力被驱逐至漠北。
当时为了稳定和发展河西走廊地区,防止匈奴卷土重来,汉武帝在这里留驻了数万大军。为了解决这些部队的后勤补给问题,这些军队就此地就地屯田种庄稼,引导石羊河的水水进行灌溉。(因为匈奴以游牧为主,开发能力有限,汉朝有先进的农耕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石羊河里的水被源源不断地疏导至干旱的土地上种庄稼,使得原本就在缓慢衰退的猪野泽急剧缩小至原来30%不到,变成一个和青海湖面积差不多的湖泊,叫做西海泽。但与此同时,这里的人口也开始增多,逐渐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粮仓。
到了唐朝时期,由于疆域空前辽阔,这里已经居住着几十万人了。人口增多自然就意味着需要更大的耕地面积,以及更多的灌溉用水。就这样,猪野泽进一步缩小,变得七零八落,分裂成数十个小湖。
青土湖残迹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破2亿,相比于唐朝时期增加了一倍多。所以,猪野泽附近的开垦面积也就变得更大了,这些分裂的湖泊残迹在开垦过程中不断地被蚕食,最终只剩下一个青土湖(位于今武威市民勤县境内),面积不到原来的百分之一。而且,青土湖也依然在不断缩减。
到了上世纪50年代,人们在石羊河上游修建了红崖山水库。该水库落成后,石羊河下游流量骤减,但附近用水量却未曾减少,于是青土湖以及附近的地下水不断地被过度利用。最终在一年之后,青土湖基本完全干涸,被沙漠吞噬殆尽,仅剩下一个长宽不足3公里的小水塘。
从碧波万顷的浩瀚湖泊,到漫漫黄沙裹挟下那不起眼的沙漠绿洲,人类的发展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力令人触目惊心。但是我们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发展所需要面对的生态恶化问题似乎是一个无解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