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简友广场想法

周末闲碎‖北京归来,聊聊上海发生的故事——《繁花》落幕

2024-01-14  本文已影响0人  鹰说尽说

过了元旦,春节就不远了。

不管穷富贵贱,过年还是不可缺省的仪式。在计量假日经济的图表上,围绕春节的生活消费再怎么说也忽略不了。老百姓发自内心且精简不掉的那部分刚性需求,是无需拉动就会择机迸发的。

日趋热闹的街头和广场,人气在慢慢积聚,人心在慢慢振奋,这本是世间该有的样子。

久违的人气

1月11日,第36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如期而至。致敬传统,面向未来,线下线上立体多元的营销方式已经让出版社和书商间以书为媒的供需交流活动,更多地成为一种象征,更多地成为一种纪念。也许,每年一度的聚首与坚守,只是为了捍卫展会本身的自然延续,亦或是拉动配套消费的经济内驱。

三天三夜,全行业各级主管及发行人员的吃住行遍布在以国展为中心的远近区域。白天迎来送往,夜晚马不停蹄,盈润京城的流光溢彩,妆点帝都的纸醉金迷。

临行临别,总是感觉想见的人还没见到,该赴的约还没赴完。告辞,2024年的第一个展会;期待,春节后接踵而来的盛典。

朋友圈借图

说实话,初睹《繁花》的几个镜头,并没能撩起我追剧的欲望,一来年底事务繁忙,二来王导视角繁乱。

听说原著,大概也就几年之前。三年特情期间,大学同宿舍住在我上铺的兄弟,于某天莫名其妙地发送《繁花》的电子书(PDF)给我,既无三两荐语,更无后继赘言。那厢的我,更珍惜难得的亲近纸书的时机,加之又恶补了十几部谍战题材的影视剧,因此,便将《繁花》束之高阁,抛之脑后。

宝总的背影

随着短视频平台关于《繁花》的热议(多是非议)甚嚣尘上,我反倒愈发关注、愈发欢喜了。

当然,由于去北京出差三天,已经下载到平板的大结局部分尚未观看。不过,除非你不刷*音*手,否则,“剧透”将扑面而来,“剧评”将目不暇接。

本来,我就中意年代戏,特别又是财经类,且故事发生在沪上。至于演员,大多都贴合角色,走心表现,而那些可能会被认为不真实、不完美、不讨好的情节,恰恰正是招惹争议、折射人性的魅力所在。

今天,我们暂且不去剖析人物、研磨细节,仅就故事发生的年代及故事本身,就值得玩味,值得思索。

为什么是九零年代?它不乏机遇、不缺风险。为什么是上海?它有底蕴、有内涵。为什么是宝总?他有胆量、有情义。为什么是股市?它让人痴狂、让人悲喜。又为什么是王家卫?他惯常腔调、惯常酷炫。

《繁花》落幕,那个令人人渴求财富的九零年代已成过眼云烟。时下的经济大势扑朔迷离,属于我们的“繁花”又在哪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