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月
李白生命的外延成了月亮意象的外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固然是乡愁的共同载体,但却是潜意识微妙的触发。
“明月出天山,沧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秀丽的月亮带上了边塞军旅苍凉而悲壮的色调。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断,总是玉关情。”思妇闺房的幽怨弥漫在万里长空之中,优美带上了壮美色质
当李白童稚未开,月亮就是“白玉盘”、“瑶台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当友人远谪边地,月光就化为他的感情形影不离地追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亮可以带上他孤高的气质(“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也可以成为豪情的载体在功成名就时供他赏玩(“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嵋月”);
清夜望月可以作屈原式的质疑(“白免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金樽对月意味着及时享受生命的欢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有月可比可赋,无月亦可起兴(“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把酒问月可以激发生命苦短的沉思(“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抱琴弄月,可借无弦之琴进入陶渊明的境界;
月不但可以醉想,视之为超越生命大限的人间(“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而且可以邀,视之为自己孤独中的朋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可以俯来就人,人的空间位置不变;而在这里“欲上青天揽明月”,月竟然可以“揽”,是人飞起来去接近月亮,月的空间位置不变。揽月的精彩不但在想象,而且在于月带着理想的冰清玉洁,有“青天”的空灵,有“明”的纯净,还在率真的情致中交织着“逸”兴和“壮”思。
黄包车一路拉过去,长街上的天像无底的深沟,阴阳交界的一条沟,隔开了家和戏院。头上高高挂着路灯,深口的铁罩子,灯罩里照得一片雪白,三节白的,白得耀眼。黄包车上的人无声地滑过去,头上有路灯,一盏接一盏,无底的阴沟里浮起了阴间的月亮,一个又一个。——张爱玲
月亮早在《诗经》中就是佼好的意象:“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以月光临照、天宇清净显示形象的纯净。经过了千百年的审美积淀,在曹操的《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是以月的无边透明,美化忧愁的无限。陶潜的“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以月光临照写诗人之悠然。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写月光之透明与雪色之洁白融为一体。让朔风劲吹其间,长驱直入,从质上将这个纯净的宇宙定性为“哀”,从量上显示充满天地的悲凉。到唐代月亮意象的符号意味在思乡的亲情上趋于稳定,具备了公共性。
(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1)送别之作中的“月”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杨柳/岸/晓风/残月“虚设之景 “晓风”清冷寒心 “残月”凄迷冷落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周邦彦《风流子》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残月一、自然科学角度 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
二、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不团圆的象征
(2)怀古、亡国之作中的“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欧阳炯晚日金陵安草坪,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用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洁无暇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贺铸《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
晏几道“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阑角”
张先“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以月写相思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凄凉只恐乡起。凤楼远,回头漫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借明月来烘托她们离愁别恨以及深深的怨情
白居易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韦庄《更漏子》香阁掩,杏花红,月明杨柳风
欧阳炯《三字令》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张先皓月泻寒光,断人肠
另外,思妇们由于丝丝哀愁,缕缕离恨而整夜难眠
“梦回处,梅梢半笼残月
温庭筠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
韦庄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四)我寄愁心与明月
隐秘的“闺情”无人倾诉
韦庄《女冠子》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晏殊《蝶恋花》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五)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晏殊《浣溪沙》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晏几道《蝶恋花》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黄庭坚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没处遮拦。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黄庭坚的《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同样是写月写景
王昌龄以延绵的长城为线拉开横向的广远,高悬的月亮为点拉开天空的纵深,就有一种辽阔感。
黄庭坚同样以澄江为线以明月为点,点线之间便是无限的空间。
但相似的结构,两句诗的情感与作用却不同
从位置上看,王昌龄之诗以月在尾联,以月为终,情绪往而不返。黄庭坚之诗,月在颔联,以月为承转。从情感上来看,王昌龄之诗,从登高远望写起,写万里愁,写旧别情,情绪似以要达到极点,却含而不露没有进一步写自己的情绪,而是巧妙的通过写景,把思乡之前寓于广阔的景色之中,如韵味如长城般连绵似夜幕般深远。可以说是移情入景。而黄庭坚之诗同样从登高望远写起,又用视野的开阔景色的壮美,暗合上文了却事务以后的轻松愉快的心境。接着又由景入现实讲自己的人生态度,对待别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态度。细分颔联,因为树叶凋零,所以视野开阔,把万水千山之景寓于一横一点中。而后文所写,也是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抛却名利,不逐浮名后方能归于自然与白鸥为盟。可以说是由景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