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之秦朝 (53)另谋出路
张耳和陈馀由于被政府通缉没法在当地混了,只好改名换姓远走他乡。
他们去了哪里呢?
就是来到了陈胜打下的这个陈县的乡下。
非常巧,他们俩来到了同一个村里做事,主要工作就是充当里正监门,相当于现在村长办公室保安。
两人相对而站,就这样开始认识了,时间久了就成了好朋友。
张耳大几岁么,做过县令,生活阅历丰富,对陈馀非常关心照顾,经常给陈馀做做心理辅导,教他为人处世,让他做事不要冲动。
有一次,村中一个小办事员因陈馀犯了小错就鞭打他。
陈馀年轻人么,受不了侮辱,就打算起来反抗。
张耳赶快用脚轻轻踢他,示意他不要冲动,老实接受惩罚。
那个小办事员走后,张耳就把陈馀带到一棵大桑树下,责备他说:
“小陈啊,平时都是给你怎么说的?让你不要冲动不要冲动,今天遇到点小小的屈辱,就又要冲动,差点因小失大,男子汉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万一死在这个人手里就太不值当了!”
陈馀这个时候才醒悟过来,非常感激张耳的善意提醒,俩人关系就越来越好,以后甚至情同父子,成了刎颈之交。
没多久,秦政府发出拘捕他们俩的通缉令就到了村中。
张耳陈馀就利用他们保安的身份贼喊捉贼,向村中的老百姓传达上边的命令。
当地老百姓哪里会想到这俩人就是张耳陈馀啊。
所以他们就蒙混过关,在村里生活了下来。
现在陈胜打到了陈县,这哥俩一商量就来投奔了。
陈胜对张耳陈馀的大名也是如雷贯耳啊,看他们来投奔,慌忙迎进议事大厅。
待两个人坐下,陈胜佯装很谦虚的样子问:
“二位兄弟,你们来的好巧啊,我现在正为称王的事犯愁呢!大家都非要我称王,哎呀,我实在推辞不掉啊,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啊?”
张耳为人非常成熟稳重,又很有见识,就语重心长的回答:
“暴秦确实不得人心啊,无缘无故灭了人家的国家,毁了人家的祖宗社稷,天下老百姓都深受其害啊!陈将军顺应民心,不顾个人安危,揭竿而起,为天下驱赶暴秦,真是天大的义举啊。不过陈将军现在刚刚打下陈县,立足未稳,如果轻信他人称王可能不太妥啊。我建议陈将军挥师向西挺进,直逼都城咸阳,同时拥立六国的后人分别在全国攻打各个郡县。这样等你打下了咸阳,诸侯就可以重新立国,到时候肯定都会对将军感恩戴德,心悦诚服,将军的帝业都可以成就了,还称什么王呢?”
张耳这一席话,可以说是掏心窝子的话,真心实意为陈胜考虑,至关重要,总结起来就是“立诸侯,不称王,要称帝”。
但是陈胜这家伙小农意识,一心想着早点荣华富贵,出人头地,哪有那么深远的政治抱负啊?
现在张耳提出不让称王了,他就有点不高兴,不过毕竟是道上混的,也没有直面反驳,只是打哈哈应付。
张耳是老江湖,一眼就看穿了陈胜的小心思,就不再多说了。
但是旁边的陈馀看不下去了,就不客气的接着说:
“陈将军不愿意平定天下也就算了,刚刚占了一个小小的陈县就要称王不怕天下人质疑你的动机么,到时候大家都灰心失望了,后悔都来不及了!”
陈胜心想,你们两个家伙自身都难保来投奔我,还敢来教训我,很想发作,不过碍于情面就坐在那里不搭话,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尴尬。
过了好大一会,陈胜若有所思地说:
“以后再说吧,你们刚来,也累了,先给你们安排个地方休息一下。”
张耳陈馀听陈胜这么说都非常失望,感觉不是一路人,跟着他没前途,就要告辞走人。
陈胜也不傻,知道这俩人是知名人士,天下著名的英雄,就这样放走了,自己的名声不就给搞坏了,以后谁还会来投奔自己,所以说什么都不让走。
张耳陈馀没办法只好留下来做了参谋。
没过几天,陈胜仍然坚持之前的想法自立为“王”,国号“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口号是“伐无道,诛暴秦”。
这时,秦朝的形势就像一堆干透了的柴草,遇到一丁点火星,立刻便燃起冲天大火。
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不胫而走,“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天下从之如流水”。
革命形势如熊熊大火一样就燃烧起来了。
于是,陈胜准备趁热打铁对全国各地进行全面进攻。
张耳对陈胜称王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陈胜这家伙早晚会失败,便想趁这个机会找借口离开。
但是自己说话,陈胜好像又信不过,就安排陈馀去向陈胜出主意:
“大王,您总归要向西挺近打到咸阳入关建业,但是河北燕赵这个地方最好也去打一下,这样可以缓解西进的压力。我对那里很熟,我老婆就是那里人,当地很多英雄豪杰我都认识,如果给我一支人马,去拿下那里肯定没问题。这样不但可以牵制秦军便于大王西攻咸阳,而且还能开辟一片新地盘,岂不是一举两得!”
陈胜一听感觉这主意不错,但是知道张耳陈馀这俩小子对他称王的事耿耿于怀,另外又是新来的,特别那个张耳老谋深算,所以就心生怀疑。
陈胜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