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志

#红书房#《国语集解》笔记89:模仿律的极致用法

2019-08-23  本文已影响2人  我叫陈庆红

齐语·第一则·三

昨天读到齐桓公问管仲如何安置士农工商?

管仲回溯当年先圣王的做法,讲学传授技艺的士人所安排的地方要安静,工人安排在官府附近,商人当然就是市井。说到这市井,市就是市场,这好理解,为什么是井呢?因为当时设立市场必定是四四方方,有点像造井——看过陶井栏,恍然大悟。

陶井栏

农民安排在田野。

注:产业集群效应,各行各业各有集中的地方

对于管仲而言,让那些士人聚集在一起居住,空闲时父辈之间谈论礼义,子侄辈之间谈论孝道,侍奉国君的人谈论克尽职守,年幼的则谈论兄弟和睦,从小就受到熏陶,自然就安心,不会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督促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无须费力就能掌握。这样,士人的后代就一直是士人。

至于工人的聚居,便于他们了解事物随时间的变化,掌握客观规律,看看如何能利用好,衡量大小轻重,选择合适的材料,早晚干活,产品流布四方,用这些来教诲子弟,互相谈论工作,互相交流技艺,互相展示成果。从小就受到熏陶,他们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督促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无须费力就能掌握。这样,工人的后代就一直是工人。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商人与农人。

注:这是把模仿律用到了极致,从小耳濡目染。加上当时的信息不那么发达,维持这样的体系没有太大的问题

管仲说农人居住在郊野而不沾染不良习气,当中优秀的人可以为士,一定足以信赖。有关官员见到这样的人才不予推荐,要受到五刑的处罚。他们必须推荐贤才,才叫做称职。

这是察举制的原型?

打完,收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