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名家诗词故事-唐诗篇-陈子昂
*这是一部有关唐宋诗词故事的评书,非常不错,却没有文稿或书籍,就想着记录下来。但由于评书有些用语过于口语化,做过一些调整。另外,有些人名或地名能查的都努力去查过,查不到就只能音译了,若是音译的话会有指出,请知悉谅解!
上回在介绍贺知章的时候就有提到陈子昂,他也是初唐时期的一个佼佼者,富有革新意识。话说在唐高宗末年,出生富贵的诗人陈子昂从梓州射洪县来到长安应试,二十四岁那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担任右拾遗。之前他曾上书支持武则天称帝,所以说在武则天的心目中陈子昂还是有些地位的。
陈子昂从小就爱慕豪杰侠客,他考取了进士之后,初期做了一个小官,即便后来武则天做了皇帝官拜右拾遗的时候,这官职也都不算大。但他一直为大唐朝提供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可惜大多都没有实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得罪了一些人。陈子昂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有能耐不假,他的才名在京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和都是响当当的。但他说话直,常对朝廷的弊端及权贵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评,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比如说位高权重的武三思、武攸宜等人。后来陈子昂曾两次随军出征边塞,都应和主帅发生分歧,结果郁郁寡欢。
尤其是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鄞州,陈子昂奉命随军出征,他是以右拾遗左军参将的身份出征的,也就是随军参谋。而当时的主帅就是武攸宜。两人之间本有嫌隙,武攸宜根本不把陈子昂放在心上,而且还和陈子昂对着干,他说对的我就说是错的,他赞成的我就反对。而武攸宜本身也不是什么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就是草包一个,一意孤行刚愎自用,连打几次仗都是失败而回,军情甚是紧急。陈子昂屡献计谋,可武攸宜一概不采纳。最后陈子昂提出说,你给我一支人马,我亲自领军去讨伐契丹。武攸宜一听,什么?你带人马去?你想领头功?没门!于是坚决反对,还罢了他参谋之职。陈子昂愤恨不已,备受打击,心情也格外压抑。眼看着自己报国的良策化为泡汤,单说这一天他登上军营附件的幽州台,眼望四周,想起了战国时期曾经在这里广招天下贤士的燕昭王,又想起自己颇为感慨,在那时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意思是我出生的太晚了,没能见到以前的这些贤君啊!而我也见不到未来的那些明主了。不过我深深感受到宇宙广阔无限,时光漫长绵延,唯独我孤独悲伤地热泪连连。这首诗是陈子昂从军时失意之作,整体诗的基调慷慨悲凉,也充分表现了人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伤情怀。满怀着不能实现抱负的悲愤,生不逢时的一种伤感。虽有一番才情,却遇不到一个赏识他的贤君,为其建功立业,感到忧伤无助。
后来到了陈子昂41岁那年,听说老家的县令欺侮他的父亲,陈子昂是个孝子,听到这个消息又气又急,归心似箭,再加之他在京都官场也不顺心,所以就以父亲有病为由上书朝廷辞官回家。武则天听信了几个武姓权贵的谗言,顺水推舟同意了。陈子昂怀着忧郁的心情回到了故乡,修了茅屋几十间,种树采药照顾父亲,过着清幽的生活,闲暇时还研究历史,准备撰写一部书叫《后史记》,还写了书稿。这样过了一年之后,74岁的父亲病逝了,陈子昂无比悲伤,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写书这事也搁置了。
陈子昂没想到远在京城的武三思等人仍旧不愿放过他,指示当地县令罗列罪名栽赃嫁祸想要至他于死地。结果陈子昂被关入大狱,家人花了20万钱才把他赎回来。但是那个县令还想敲竹杠再捞一笔,没过几天又差人把病弱不堪的陈子昂再次拉回县衙审讯,严刑拷打。本来那时候陈子昂身体已经是很虚弱了,这样一来更是雪上加霜。在狱中,陈子昂给自己算了一卦,算出来是凶卦,陈子昂一看,算了,时也,运也,命也!此后不再进食,最后含冤而死,当年才42岁。
后来陈子昂被关押的消息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那时候她才回想起陈子昂之前对自己的支持,所以颇感后悔。于是派两名宫廷女将火速赶往陈子昂的老家,把他给召回来。可那两位女将女日夜兼程,快到射洪县时被洪水拦住了去路,那时候天上狂风大起大雨倾盆,河水暴涨过不去了。只能等洪水退却后再赶路,可等她们到达县衙的时候陈子昂已经死了。那个县令听说陈子昂的案件武则天在过问了,惊恐万分,坐立不安,结果得了惊恐忧思症,暴病身亡。据说尸体还没等装殓,就变成了一块很难看的大石头。金华山有个道士听说了这事,把这块石头搬到到后山。这块石头高三尺,宽三尺,厚一尺,凡是到金华山来祭拜陈子昂的都会来看看这块石头,人们痛恨这个迎逢权贵害死大贤的奸人,所以每每看到这块石头都往上吐唾沫。说是这块石头现在还在金华山上,还是一个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