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阅读史大学生活每天写1000字

萧功秦笔下的林毓生|关于逻辑的局限性

2017-05-01  本文已影响55人  e99038676a72

读林毓生的书,偶然在网上找到萧功秦写林毓生的一篇文章。这篇在《读书》上发表,题为《林毓生的真性情》,网上有萧功秦的读者贴出另一版本,名为《聊聊林毓生》,文字大体相同,只有细微差别。

林毓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在美国汉学界很有影响。萧功秦也是当代著名学者,在这篇文章里,他回忆了与林先生的一些交往。

他提到八十代他还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的时候,林毓生曾到南京大学讲学,起初效果不错,后来听讲的学生越来越少,萧功秦分析其中原因,认为除学术话语的隔膜以外,有另外的原因,他说,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林先生并不属于那种说话滔滔不绝,却没有什么干货的雄辩家类型。他是那种思想深邃,却有时难以把自己复杂精致的思想表达得很清晰的学者类型。”

后来林毓生到华东师大演讲,中午在许纪霖做东的餐会上,几位闲聊,萧功秦写道:

“他说到哈佛大学的史华兹教授,说史华兹是真正的中国学大师,谈起话来似乎总是不着边,颇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往往说到一句最重要的话时,只说了一半,再也不说下去了,如同猜谜一样让人回味。

我说,你今天的讲演好像也是这样,你说的有些话,很多人都没有听明白,例如,今天你讲的最重要一句话,也只讲了一半,这句话就是“儒家的道统本身也肯定君权至尊”,如果你再讲下去,就应该得出结论说,‘所以在儒家道统中,君统与道统并不是两元的,道统层级低于君统’,但你并没有说。

他还说了一句对我很有启示的话,他说,其实,人们在运用演绎法时,演绎法本身还是受主体固有观念的支配,并没有纯粹的客观的逻辑演绎。他的意思是,人们自以为按客观的形式逻辑在推导,但潜意识里仍然是在自己的主观心态的支配下来进行演绎的,演绎的方向是预先已经设定了的。这也是我过去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这样的话他还说了许多。”

虽然萧功秦说对他很有启示,但我怕他未必清楚林毓生缘何说这句话。萧功秦似乎把上面两段看成两事,中间用“他还说了一句对我很有启示的话”来隔开。其实林毓生这话是回应上面萧功秦问他何以不接着推论,意思是过分的推论是错的,不应该继续推论“道统层级低于君统”,这就是逻辑的局限!

萧功秦有一篇《从历史看儒家文明的生命力》其中有这样的字句,

“而在儒家文明中,儒家的天命观认为,道统无条件高于君统。”

这与他在这里顺着林毓生的逻辑得出的结论,正好相反,但无论认为道统高于君统,还是君统高于道统,背后透露出的更为深层的思维模式却是一致的。就是充分运用逻辑的演绎来得出明确的结论。

而他顺着林毓生的逻辑得出的结论与林毓生本人的看法并不相同,林先生的观点是,

“在中国文化中,道统与君统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紧张、一方面,儒家认为道统高于君统,用儒家的语言来说就是“以道事君”,“从道不从君”。但另一方面,儒家又有君尊臣卑的纲常伦理,这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着两难悖论,由此而形成儒家政治生活的内在张力。”

认为道统高于君统是未了义,而把道统与君统之间的关系归结为“一种内在的紧张”则是究竟义。萧功秦从片面的言论中,所得出的君统高于道统的结论不过是这种”内在的紧张“关系的一方。

这与林毓生在《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中所批评的逻辑实证论的思维方式有共通之处,他们只根据有限的几个因素,得出看似合理的结论。

萧功秦的”道统无条件高于君统“的观点,其实只在先秦儒家的经典叙述中有确证,口说的与实行的可以有天差地远的区别,而先秦的论述又如何与后世两千年的传统相印证呢?

古人所言,尚不能信,古人所未言,我们更不可轻易代为推论。

林毓生先生关于逻辑的局限性的观点在《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中有精彩的论述,这里不拟烦言。

照我的看法,人本来不是纯逻辑的动物,逻辑只是人的一部分,既是普遍规则,也是个体能力,因为个体能力的高低不一,所以不能以普遍原则去推论。

而逻辑的背后是人的本能、欲望、情感,这些东西才更多地决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逻辑是一种掩饰,用理性的外衣来掩饰我们非理性的实质。

如萧功秦所说,林毓生大概不是那种滔滔雄辩的人,而是富于原创,而艰于表达的思想家。之所以难于表达正是因为真正的思想家是深刻而有分寸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