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难,实际做起来只会更难
我自认为是很认可当前项目中的SE是很痛苦的,大量的时间花在业务设计之外,需求多,人少,各个环节都有相关,每个人花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每天8小时。。。。。。
我以为SE已经很难了,这几天接了个需求设计,真正按照SE的要求准备文档,才发现我认为的,都是小意思。
虽然跟我不熟悉现有流程有很大的关系,但这个过程,对接外部的不明确,经常性的计划变动,很多需求都是组合需求,一个小点就可能是过去的一个需求,文档为了商业结算,有很特别的要求,这也许是规范。
但基本一个SE如果在一个需求上投入的精力,我认为有50%是花在各种协调上,客户和其他友商似乎已经习惯了,什么事情感觉都应该是HW的人去协调,反正只有HW的人急,会到处去协调和推动。主动做这个事情倒没有什么,但有时候,你想推都不知道怎么推,一堆干系人都不知道真正负责的是哪个平台,只能看着邮件抄送列表一路增长,靠步步推理,直到找到对应的负责方,然后才进入正式的需求沟通。
30%花在准备各种文档上,用一句玩笑话来说:这个需求,我口述10分钟就能说清楚,对于不熟悉的人,看着规范写出带能计算fpa的概要设计的,要差不多2天。这部分,也许熟悉的人会较多提升,但经常会临时突然要结算满足多少结算要求,设计没出来,先按照大概意思拆分前评估什么的。这部分,涉及结算,SA主导更好。
剩下的20%,也许才是真正业务和技术相关的,确认现有系统实现,确认根据系统演进要求,要如何设计。这个部分才是SE岗位主要职责。
我们一边把组织,职责解耦,细分,希望每个环节更专注,效率更高。一方面,又希望每个人都能是以一当十,全能,把什么都干了,成本更低。没有协调好,带来的效果就是质量不好,人的精力不够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去想细节,能及时输出已经算是勉强能达到的一种,而最终的质量差,导致的是收益不好,那看起来省下来的成本又有何意义。
越来越要求大家去拥抱变化,因为时代,市场,需求都等不得,都要快,但还要好。在基础扎实的情况下去拥抱变化,基础不扎实,那就先提升自己。但只要是提升这种,都不是我今天下定决心就打通任督二脉,功力达成。都需要像郭靖那样,慢慢成长。
这个过程,我想最致命的是会让人自我怀疑。拼命加班,努力去赶交付,但结果不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再怎么努力,在结果不好的情况下,会对自己努力的价值产生怀疑:我这是在浪费生命吗,我不适合这个岗位吧,别人应该能做的更好。
当连苦劳都被怀疑时,那就坚持不下去了。
今年各种难,各种不容易。都是问:怎么会这样呢?要么就是喜欢下标签:xxx项目不行,执行力不行。这个标签多贴几次,那这项目就成标签的样子。
一直都在一条路上,人生过一半,也许该试着换条路走,看看自己是否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