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

四月 • 关于美国实习的二三语

2017-04-15  本文已影响139人  文野君

        来美国学CS,在美国实习似乎成了标配。自一月始,系里就升起一股憋涨感——涮题,砸简历,找实习,人人自危又无可言。

        自我们CL项目学姐Facebook full time的消息证实后,大家纷纷有种身临其境的带入快感。直到第一个MA4的同学在朋友圈晒出Amazon的offer,大家脸上开始有了焦虑的神色。再到后来,基神忽在朋友圈晒出“已收Linkedin系统架构师,接下来Amazon电面无心恋战”,顿时引爆大家内心的惶恐与不安。据说,工业界系统架构师的职位,必是要求至少十年以上的编程项目经验方可一投。一时间,祝福,赞,抱腿纷至沓来,但大家心中,都不免将基神作为比尺,开始衡量自己的实力能够触及到他几分几寸。基神也毫不吝啬,在群里共享了58页的原创Java面经。我曾下载阅读,第一行便已云里雾里,仿佛我们学的是两个Java。

        身边同住一house的同胞更是急不可耐,声称要将基神的肖像打印出来,放大十倍贴在床头以供祭拜。在他们眼中,地球星上的互联网企业唯有FLAG四所,而其中之一必将成为他们最终的栖身之所。卢神自面Google起仿如流程便秘,迟迟不给消息,如今已被Uber抢先一步,纳入囊中,也算是众望所归。

        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人开口必谈实习,桌上餐饮必备leetcode和人工智能,附带谈资仅限课程设置的千百不足,以及校友资源的林林总总。而我,却一副优哉游哉,无所挂心的样子。

        我也并非真正“无所挂心”。或许是offer接得早,后来没有再试投其它公司,这阵子比系里其他人稍“安逸”了些。但我终究没有为实习耗费太多精气和心血,心里总想着,该有的总会有,该来的总会来,一直以平常心处之。我并不奢求大公司,高福利。作为一个从康复治疗跨到理论语言学,又从理论语言学跨到计算机的“不稳定分子”,能有一个和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我对上苍已心怀感激。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所以心中总是满足的;然而这份满足,在他人的努力面前,却显得无,比,苍,白。

        我最近越来越感受到身边同胞对找实习的巨大压力。之前一直不太理解,觉得实习而已,没有的话,full time再好好准备就是;可如今才意识到,自己太天真。如MA3项目的同胞,下学期已是最后学期,这个暑假已是最后一次能在这边实践的机会。如果没有把握好,简历上的美国实习经验就是空白,这对下学期开学就要开始找的full time是一种弱势。所以大家都如此癫狂。或许每种癫狂背后,总有一个难以言说的伤痛。

        之前觉得大家太功利,太赤裸裸,如今想来,他们没错。我们花了那么多钱来这边接受训练,目的就是图一个更好的未来。倘若这样的未来无法被保证,那么之前的投入又都算什么呢?他们都是来自国内顶尖学校的头脑(顶尖到令人敬畏),都曾享受过无比优越的教育资源,也都有着无比扎实的技术功底,他们不顾国内同学稳步上升的事业,放弃一切宝贵的实练机会,继续来这边读书,是因为他们都是聪明人,都懂得一种“现在为自己投资一分,今后就能让收益翻倍”的道理。有时我甚至觉得“聪明”一词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精明”才是。他们的发力总是精准的,因为他们的目标总是明确的。

        和他们比起来,我觉得自己就是傻白甜,至今不明确以后的出路怎么走,更不知道自己终究想要追寻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生命就是代码,而我的生命杂质堪忧,B站明星娱乐游戏样样不落;他们的宿命是屠龙,而我的宿命只不过逗逗家门池塘里的小泥鳅。有时觉得他们精明得可怕,或许代码已经改造了他们的头脑,对未来的每分每毫都计算得清清楚楚。他人即地狱,我清楚的感受到,他们彼此对于彼此,都是一层地狱。比较之心人皆有之,每每听说别人拿到offer,而自己还两手空空,心中总有一股莫名的不甘蠢蠢欲动。压力不是自己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关系传递和积压的。圈子就这么小,每个人都知根知底,压力根本跑不到其它地方去。你少了一点,他就多了一点,等大家都少了那一点,这份最终的压力就会全部堆到唯一剩下的那个人身上。

        但我必须强调,这种“地狱”,是专业学习上的地狱,是实习工作的地狱,而非平时生活的地狱。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团结互助的,都是热心善良的。这种地狱,终究源自每个人对自己的执念,对自己的要求,而绝非对他人的仇恨和嫉妒。

        有人坚决不回国。很多人将目光转回了国内,毕竟“国内做得更好”的口碑实乃口口相传。然而,辙回国内面试,总有一道尴尬的题目拦着你:为什么不留美国?如今大众的刻板印象,依旧可悲地停留在美国是老大的幻觉,殊不知,国内在很多方面,早已超越美国太多。系里人一致认为:和淘宝比起来,Amazon就是垃圾;和大众点评比起来,Yelp就是弱鸡;和微信支付比起来,Applepay就是废物。国内运用的很多技术和服务理念,早已不是美国公司能够比肩的(毕竟要伺候的嘴巴基数在那儿)。可是,在很多人眼里,你回去了,就意味着你失败了,你不行,你没本事。然而真相是,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竞争早已臻惨绝人寰之境,肉身尚未进去,简历就要先分阶级,ABCD,选了A自然就没了B,任凭一身功夫也没处撒劲。于是有人感慨,回不去了,回不去了,祖国不要我们了……或许基于以上种种,有人毅然画了一条线,向世人倔强地证明:就让你们那可怜的偏见茁壮成长吧,我就是不回去了!

        也有人咬牙坚挺着。住隔壁同项目的澳门女生,作为一个学英语翻译的转专业人士,来美国之前就已经把leetcode四百多道题刷了一遍,来这边之后,虽然是我们计算语言学项目的,但抛弃了所有语言学的课程,只选择和MA3的同胞一起上各种高大上的CS课:大数据,信息检索,人工智能……如今浅层的机器学习技术也都掌握得炉火纯青。只是造化弄人,目前尚未拿到一个明确的offer。但从她接到的面试,美国如Bloomreach,Basis,国内如爱奇艺,哔哩哔哩,就可以看出,她的简历和努力,都是被认可的。愿她在这些面试中脱颖而出。

        还有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热爱的方向。隔壁house参加过AMC的大神,一门心思只想做机器学习,找的都是data scientist,data engineer之类大多需要博士学位加持的岗位,死活不愿投软件工程岗。如今,他靠着自身过硬的实力,已被国内一家知名视频网站公司收下,做的就是他想做的machine learning。

        他们,都是心中有所追求的人,都是狠狠逼着自己的人,也都是我昂首前进的动力。他们让我认识到,有时满足于现状并非最好的心理状态。花钱出国并不是换一个地方继续国内百无聊赖的生活,而是努力改头换面,突破自我。

        我时常以“年纪大了,读不动了”为由,向他们解释我每天不务正业的状态。毕竟他们本科就出来了,而我在国内已经读了一个硕士学位。我的确感觉现在已经不如当年考研那时候了,心里渴求更多的,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一直漂泊着奋斗,奋斗,奋斗。但这并不构成一个理由。如果“年纪大了”是一个理由,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能够工作的人了。

        但我心里还是有一个小小的念头,一份小小的坚持,那就是,生活远比当下宽广得多。或许正是我不断转专业的特殊背景,让我意识到,人生是有无数种可能的。一条路走不通,还有千万条路可以走。或许这也是我对找实习并没有那么上心的原因。

        出国学习,不应该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完全可以把视野放得更宽更广,去学习这个新环境的一切。在这边我除了“老人家”的外号,还有一个“social帝”,因为我是为数不多的,在CS系里能跟美国人有来有往的外国人。或许刚开始会在暗地里被贴上一些类似“崇洋媚外”的标签,但我根本不予理会;逐渐大家也意识到,我纯粹只是想去了解美国人,了解美国的一些习俗文化,以至于最近开始怼美国人。那是因为我已经有了对这个民族的一些基本认识(也可能因为样本偏差,只是一些偏见。继续了解中)。

        来这边之后,由于社会关系和繁琐事情的简化,有很多自己的时间,于是时常思考人生的意义。目前的想法有两点,一是当下的努力,总会在未来给予回报。二是要享受生活,活得丰富和精彩。我想有时间能另起一篇文章专门讨论这个事儿。虽然还不怎么能办到(毕竟享受生活的前提是享受自己创造的生活,也就是独立),但一定是今后人生的目标。

        不知不觉偏题了些,就到这里吧。这篇文章从二月份就开始写了,由于忙于课业和实习,写了一半一直没了下文。如今春假,实习也都基本落实,终于想起来给它一个圆满。

                                                                                                                            二零一七四月十二日

                                                                                                                                    于美国沃尔瑟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