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空花无色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144期“空”主题文活动。

《菜根谭》有云:“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其中,“理”即是理:道理,事理。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中国古代有些思想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遣事:遣散、排除事物。
这段话翻译过来是,事理与事物共存,事理不存在那么事物也跟着消亡,想舍弃事物而保留事理,就像是要去掉影子而保留形体那样不可行;人心虚空那么环境也跟着虚空,想排除环境影响保留内心空虚宁静的人,就像是一面聚集腥膻的东西,一面又想驱除蚊子苍蝇一样,仍然不可行。
事与事理,有其双面:一面是“理事圆融”这朴素深刻的东方智慧,另一面则是“理事割裂”这一普遍存在的人类认知迷宫。这智慧与迷失间的永恒张力,足令我们在当代纷繁的世界图景中驻足沉思。
在东方先哲眼中,纷杂的“事相”与形而上的“天理”,原本就是宇宙和谐里圆融相契的两个印证。
《般若经》有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不是“颜色”和“美色”,而是指一切物质的现象,比如山河、身体、器物等等的实体,是所有能被感知的“存在相”。 “空”:并非“虚无”,而是指现象的本质,是“无自性”,即万物皆依赖条件而生(缘起),没有独立、永恒、不变的实体。此“色空同源”的境界,便为“理寂则事寂,心空则境空”作出了最超然的注解——理、事二者本自一体。
王阳明先生面对山中野花,一句深邃而优美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你没有看到花的时候,花其实就在那里,只是因为你的漠视,看不到花的艳丽,花也就失去了魅力。而当你注意到花的存在时候,花的艳丽也就展现在你面前。王阳明《传习录》中的这句话,正是揭示了“境由心转而不昧于境”的微妙玄机。在此智慧的辉光之下,万物如百川入海,汇成宇宙律动里深邃而无言的合奏。
人类认知的空洞,让世界都成“无物”,所以,世界的丰富性,恰等于人类觉醒的深度。
多年前,我曾经在西北一个贫困地区工作。那里有接近三分之一是回民,各个村镇都有自己的清真寺,街上随处可见回民装扮的男女。支边扶贫的政策在企业里的体现很具体,其中一项就是,企业里录用少数民族(当然那里基本都是回民)员工,会在某些项目里减免部分税收。我所在的企业就录用了很多回民员工。这些员工工作起来勤勤恳恳,让管理者赞许,可是,令管理者不太愉悦的地方就是回民每年都有古尔邦节,就像汉族对待春节一样隆重,这些回民大张旗鼓过节,公司就要正经八百给他们放假。“一年里考虑两次大规模放假,很是头疼,要是……”一个高层管理者曾经这样说。
可是,你既然用了那些员工,就要按规定给人家相应的福利待遇,那没有说完的话也就根本不用说。就像明明聚集了腥膻的东西还要驱赶蚊蝇,汇集了甜美的蜂蜜还要赶跑因此而来的蜜蜂一样。平白多出的烦恼,只是想强硬割裂“事”与“理”共存的事实。
可惜世间常有执理如木的僵化者,更有驱事若蝇的傲慢者。前者丢开具体事而大谈理论,就像费尽心机想徒劳扑住自身的身影;后者去境存心,如同堆聚腥臭腐物却妄想驱走蚊虫蝇蚋,两般作态皆为愚者笑料。
所以,心空则境空,哪里能去境而存心?把挡路的大山去掉,独只留下山给人的青翠和苍韧的美好,哪里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