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声成长励志

到了30岁,就别再抱怨出身了

2017-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伯涵_f2cb

文/王冠亚

全文3341字,阅读时长约12分钟

1

最近,因为写作的原因,结识了一些读者朋友。其中,有一位读者跟我讲了他的人生经历:

“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父母都是普通职工。大学毕业以后,我报考了当地的事业单位,但是因为没有门路,面试的时候被刷下来了。然后,我又去做生意,但是父母也没有多少资金可以支持我。后来,我自己攒了一点钱,但由于没有经商的经验,很快就失败了。”

他现在非常迷茫,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他把他失败的原因主要归咎于自己出身不好:

“父母无权无势,在资金、人脉、经验上面都没有给我什么支持。”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我非常理解他的心情。他想做生意,但没有资金支持;等攒了一点钱,又没有正确的指导。他提到的这两点,恰恰是代际传承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经济基础和经验指导。

经济基础就不多说了,这个大家都非常清楚。有的人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在他还没有成年的时候,父辈就已经积累了亿万身家。还有的人,他们不但没有童年的无忧无虑,甚至都要为第二天的生计而奔波劳碌。

我在《为人父母的三种错误姿势,你中枪了吗?》这篇文章里也说过,条条大道通罗马,有人就生在罗马。对于孩子来说,出生是最大的不公平。

造成代际传承悬殊的,除了经济基础以外,还有一条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原因,那就是——经验指导。

罗伯特·清崎自己的父亲,是一位“穷爸爸”。而他有个小伙伴的父亲,却是一位“富爸爸”。“穷爸爸”和“富爸爸”在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上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穷爸爸总是习惯说“我可付不起”,富爸爸则喜欢说“我怎么样才能付得起?”;

穷爸爸总是习惯说“贪财是万恶之源”,富爸爸则喜欢说“贫穷才是万恶之本”;

穷爸爸总是习惯说“千万别去冒风险”,富爸爸则喜欢说“要学会管理风险”......

父辈总是习惯于按照他认为正确的经验去教育子女。而子女在未成年时,缺乏自我辨识的能力,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几乎是一种必然。

然而不幸的是,很多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为人父母就像投资一样,是一门易学难精的职业。他们根本就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了,然后把自己的坏习惯一一地传导给孩子。孩子长大后,又活成了他们当年的样子。

而有责任的家长,早就把自己人生经验的精华,有计划地进行着代际传承。比如我非常敬重的南添老师,已经给孩子准备好了上大学以后的必读书目。再比如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当很多父母还在抠脚打麻将的时候,他已经给尚未成年的女儿讲了24堂创业课。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认为经验指导比经济基础更重要。有句话不是说嘛,穷人用无数血泪才换来的经验教训,富人小时候在餐桌上就已经听父母讲过。

2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

记录片分别记录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英国小孩,有的是上层社会,有的是孤儿院,从他们7岁开始,此后每隔七年,导演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小孩,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以7年作为人生的一个节点,记录他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各自不同的人生状态,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不同的人生轨迹。

到目前为止,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时间跨度已经持续了56年。它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得以近距离观察他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选择和结果,并有力证明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一论断。

于是,在无数次关于“阶层固化”的全民大讨论中,这部纪录片都被屡屡提及。它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冷峻而又残酷。

这个样本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不仅仅在英国很典型,而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美国政界,两百多年的社会发展史,形成了四大政治豪门:亚当斯家族、罗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

在美国商界,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形成了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杜邦财团、波士顿财团、梅隆财团、克利夫兰财团、芝加哥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等十大财团。掌控这些财团的,基本上都是百年家族。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一个研究观点:

“中国历史上一些有重大成就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代,而有一代至两代到三代的积累,到最后某一代达到高峰。比如说苏轼家族,他也不是一代,从他的祖父,特别是他的父亲,最后到苏轼达到高峰;欧阳修也是这样的。”

可见,不论在英国,还是在中国或美国;不论是当代,还是古代或近代;也不论是文化界,还是政界或商界,“阶层固化”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换句话说,代际传承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国度、时代和领域的范畴,表现出极大的普适性。

所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重要。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国度、任何时代、任何领域,处在金字塔尖的永远是极少数人。人类是呈正态分布的群体,10%极富,10%极穷,剩下的80%都落在了中间阶层。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家庭资产没有达到1个小目标,但也说不上多么贫困,那你跟绝大多数人一样——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普通家庭意味着,说不上大富大贵,但也不至于为生计发愁。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就像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读者,父母都是城市平民,他认为自己很不幸。但实际上,比起贫困地区那些连饭都吃不上的孩子,他已经幸运很多。

周杰伦有一句歌词,“妈妈的辛苦不让你看见,温暖的食谱在她心里面”。对于大部分出生在普通家庭里的孩子,你可以“突击”回家看看,在你没回家的日子里,可能父母的饭碗里,就只有简单的青菜和稀饭。

我无意于去标榜普通父母的伟大。事实上,他们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伟大,他们觉得这都是自己的本分。哪怕在生死关头,母亲被电梯“吞下”的那一瞬,她也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推到了安全地带。这只是一种近乎平凡却又可贵的本能。

追求上进、永不满足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也不要因此就对父母那么苛责。他们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站到社会的金字塔尖,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默默地为子女操劳和奉献了一生。

3

与“阶层固化”遥相呼应的,是当今社会上颇为流行的“出身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

社会的阶层已经固化,一个人的出身已经决定了他的未来。人们甚至用大数据的方式来预测一个人的基本情况:

从一个人的出身预测他所受教育的大致水平,从一个人的教育水平判断他未来喜欢什么,从一个人的教育水平预测他未来的收入。多数人都不知不觉地被划分进了统计模型,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和其他人一起过着大数据预测好的生活。

这种论断正确吗?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性样本去研究,这当然是没错的。以全国十三亿人口的庞大数据量去考察,富人的子女大概率还是富人,中产阶级的子女大概率还是中产,穷人的子女大概率还是穷人。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整体的趋势性表现,就否认了个体实现突破的可能性。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金融危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轮番上演,这是人类作为一个集体的演义,人性的相似性决定了危机的不可避免。但每一轮危机,都有全身而退的智者。

我的主业是投资。2003年,全球财富排名前五的投资人榜单是这样的:

沃伦·巴菲特,305亿美元,财富来源:创业;

阿尔瓦利德,177亿美元,财富来源:继承;

阿比盖尔,82亿美元,财富来源:继承;

乔治·索罗斯,70亿美元,财富来源:创业;

奥拉扬,69亿美元,财富来源:继承。

也就是说,在全球最富有的5名投资人里,有3位的财富来源于继承,另外2位都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创业建立起来的财富帝国。

也许你会说,巴菲特耶,索罗斯耶,这都是人类进化的最高级,不具有代表性。好吧,那我就跟你说一个刚刚看到的新闻:

在刚刚闭幕的共青团安徽省第14次代表大会上,当年希望工程的“大眼睛”主角苏明娟——一个出身贫困家庭的农村女孩,当选为团省委副书记。

命运看似牢不可破的大网里,总有不甘平庸的漏网之鱼。这难道不是一个最鲜活的例证吗?

30岁以前,人的视野、见解、格局,很大限度依赖于父母的代际传承。到了30岁,你已经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就别再抱怨什么出身不好了。

你想要什么,完全可以自己去争取。虽然你努力过后,仍然远远比不上王思聪的财富,但已经比过去的你,比你的父辈要强很多。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进步吗?

万维钢在他的著作《智识分子》里,写到这样一段话:

所谓英雄,就是超越了阶层出身,超越了周边环境,超越了性格局限,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行事,不能被大数据预测,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最不像机器人的人。

人生路上,哪怕是单枪匹马,也要杀出一条血路。愿渴望终结平庸的你,生长成这样的英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