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现代诗歌与散文随笔文艺调频

有多少人与诺奖擦身而过

2018-10-05  本文已影响182人  走近白玉兰

前不久诺贝尔医学奖揭晓。我们外行只是听到了这个新闻。然后看了简单的科普介绍,又粗略地知道了这项成果对于癌症的疗效。在美国做医学研究的小妹却不同。她先是写了几句,说最近我们都沉浸在这一伟大的发明的喜悦中。由衷地祝贺这样一位伟大科学家。昨天有空她又打来视频,与我分享她的喜悦和感慨。

她说一九九六年,她在加拿大接触过这个课题。当时的老板(他们把实验室负责人都叫做老板)把一个分子模型从哈佛大学带到实验室。于是她们开始了研究和实验。记得每天在老鼠身上打针,长达一个月。测量,记录。(好像与诺奖获得者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这里我也说不清楚)可惜没有写出论文,后来因为换工作,就放下了。

小妹后来到美国工作。与那位诺奖获得者同在一个医学中心工作。那是全美国最大的医学中心。由许多研究机构组成。学术氛围十分浓厚。由于对那位科学家的课题有关注,虽然研究方向不同,但是小妹仍然争取机会亲自聆听了他的学术报告。事后评价说,这位科学家非常严谨。当时还带着中国来的访问学者一起听,现场那位访问学者自拍,把科学家拍了进去。小妹仅仅拍了科学家的ppt图片。现在,这些都是曾经与诺奖获得者近距离接触的美好经历。想必这也对那位访问学者回国后也会向同事炫耀一番,其实更重要的是激励吧。

最近,小妹查到原来加拿大那位老板(现在已经成为院长,小妹也成为副教授)。两人回忆往事,感慨时光流逝,互相祝贺对方的成长与成就。也共同赞美这位诺奖获得者。

小妹说,诺奖获得确实不容易。除了了不起的创造力,付出的艰辛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有时科学家得到不经费支持,也在苦苦撑着。有的连汽车都卖了,自己骑自行车上下班。还好,后来获奖了。也有的撑不下来,最后实验室关门,把课题转给另外的实验室,后来者可能继续做,就成功了。

她说的这些,让我想起居里夫人。她的科学研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付出了健康的代价。如果不是超出常人的热爱和坚持,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我的一位朋友很年轻时,就以居里夫人为偶像。那时我们还战天斗地地劳动中,大家都没有书读。只有她带了一箱子书,每天劳动后点着白蜡烛学习。她现在也是一位科学家,相信她也同我小妹一样由衷地为这位诺奖科学家激动。

小妹说这位科学家的发明,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一位母亲只有几个月的生命,但是她想看到女儿高中毕业,参加了实验用药。只打了一针,活了十年。

伟大的事业其实都是由小事做起的。我知道小妹每天的工作就是去实验室,带学生,或者做实验。每天都是忙碌的。中午喝杯咖啡,在大楼外面走一走活动一下。晚上回到家里,做完家务,把孩子安顿下来。又打开电脑,写论文查资料,申报课题,或者修改论文。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又是这样。周而复始。

小妹开玩笑说。最近同事们都打趣她与诺奖擦肩而过。她说,很有意思的经历。我问,怎么才能有伟大的发现?是不是既要有不同寻常的思路,也要有细致的工作?她说当然。我问,那么你当时拿到那个模型,为什么不多研究几个方向?或许有伟大的发现。小妹说哪有那么容易。每个研究方向都需要大量的细微研究,大量数据和实验。才经得起考验。有时需要好多年甚至几十年。当然,也个别的访问学者做课题急功近利,编造或者使用数据不严谨,这样的人在美国的学术界是站不住的。我记得之前她讲过,有位访问学者由于数据不严谨,提交了论文被打回来。影响了整个实验室的研究。因为一次的不可靠,意味着更多的不可靠。

我在想,这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与诺奖擦身而过,恐怕很多很多,大多数科学家也许一辈子也得不到诺奖,但是仍然在兢兢业业地进行科学研究,因为他们心里有比获奖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造福人类。就像我的小妹,踏上这条道路也有四十多年了,直到今天仍然充满激情。那位科学家获奖,她仿佛感同身受,由衷地喜悦。这就是科学的魅力,吸引着一些人们为之奉献终身。我忽然觉得对科学精神有了一点感悟:无与伦比的创造性,严谨的态度,伟大的使命感,持久的激情和热爱。而且,要做好一辈子与诺奖擦身而过的准备。

2018.10.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