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限的人生
-1-
北京城太大,所以即便朋友们都生活在一个城市中,也常常很久才能见上一面。半年前见面时,梅子跟我聊起她刚交的男朋友。她家里催得着急,认为女生一定要在三十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即便聊爱情这么甜蜜的话题,她依然心事重重。
半年后再见面,我一上来就开玩笑问:“你俩咋样?分了吗?”
她不说话,笑了笑。吓了我一跳:“不是真分了吧?”
她顿了顿:“我俩结婚了。”
我长舒了一口气,意料之中。
再后来见面,是她主动打电话约我,夜里十一点。我扯下脸上敷着的面膜,打车从城北跑到城东,用浓缩咖啡撑着眼皮听她说话。
其实并不是多严重的事情,小夫妻俩拌了嘴,男生并不懂得如何哄女生,自己一个人转身去睡觉。她越想越气,直问我是不是当初不该那么草率结婚。
“草不草率我不知道,但即便有机会再回到当时,你也会选择结婚。”我说。
梅子叹口气,点点头。
我和她都清楚,在她设定好的人生中,读书,工作,嫁人,生子,一环接着一环。她所要做的不是去打破秩序井然的安排,而是顺天应时地经营好每一个环节。
特别喜欢古人们对于自然节气顺天应时地遵从。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不徐不疾地走到该到达的那个地方。
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年纪的事情,那你就好好做好。
-2-
大风也是会时不时出现在我生活中的朋友,从幼儿园时代至今,她每次来都会带着问题——
初中时她问“你觉得我追他能成功吗?”
高中毕业时她问“你觉得我学服装设计可以吗?”
大学时代她问“你觉得我开个淘宝店做自己的品牌能行吗?”
我每次都是“可以的”、“我觉得行”、“没问题”。她每次“意料之外”的举动都在我的“意料之中”。
当然我的答案并不是定音锤,她还要跟她爸妈博弈。有时候赢了,有时候输了。
大学毕业后她没赢过她爸妈,在父母安排下做了名县城里的小公务员,朝九晚五,兢兢业业。
在我以为她终于安分守己过上“规矩”的生活时,她突然问我:“我想去美国读艺术设计,你看……”
我抢答:挺好的。
处在三十岁这个很奇怪的“分水岭”年龄的她异常兴奋,眼里闪闪油光,让我恍然觉得她还是十四五岁时的样子,下了课拉着我跑到篮球场,指着球场中央风姿翩翩的少年问我:“你觉得我追他能成功吗?”
那时,我把惊掉的下巴重新安装好后,跟她点点头:“我觉得有戏。”
毕竟,什么时候爱一个人都不早不晚,什么时候做一件事都不早不迟。
-3-
心理学对“从众”心理的原因解释中有两个方面:信息缺失和规范制约。我怕我不懂怎么做而做错了,我怕我跟别人不一样被排挤了……我们可以接受大众性的失败,却很难独自面对因为特立独行而必须自己承担的错误。如此,我便踩着众人的脚印向前吧。
梅子是这样的人,我们大部分都是。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自己十八岁的时候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子的人,在二十三的时候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在自己三十岁的时候知道想娶或者想嫁什么样的人。
梅子们会看看周围的人,从经验和故事中借鉴一种最优化的方式,平安喜乐地模仿着走下去。
而大风们将人生处处都化作自己的战场,扫北征东,跌跌撞撞,去遇见她人生的无数种可能,失败也好,成功也好。
写文的前一刻,我看到朋友圈中,梅子晒出跟老公在一家新开的西餐店试鲜,而大风晒出了美帝圣诞前的浮华灯火。
我都默默点了赞。
人生设限与否并不是关键。
为普通而努力的大多数点赞,也为那些能够不给自己人生设限的勇士鼓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