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写作不止。简友广场谈写作

《读书知味》:读书多,不等于会读书。

2019-06-11  本文已影响100人  冰雪溪

1

最近,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童书或青少读本比成年的人书更精彩。

继前段时间对《佐贺的超级阿嬷》疯狂迷恋之后,我又在图书馆遇到肖复兴的《读书知味》。翻了一篇,觉得不错,回家后才发现它的上架建议是“青少读物”。

哈哈。

还以为自己返老还童了,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低龄读物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语言单纯,节奏慢,给我留下了充足的回味余地。

这对一味追求效率的焦虑读者来说,是不错的矫正。

这本书也是这样,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没有任何说教感,我读完最大的感悟就是:

别看自己读了半辈子书,却根本不会读书。

2

为什么?

因为我读书像囫囵吞枣,而作者建议读书应该是“庖丁解牛”。

“阅读能力需要锻炼,需要认真进行剖析式的文本阅读,就如庖丁解牛,得心应手。”

尤其是对于细节描写,一定要进行解剖式阅读,重点进行感悟与吸收,这考验着一个读者的阅读能力。

这本书也正是践行了庖丁解牛,一层一层,把文学作品的经典华彩之处,细细剖开,向你展示哪里写得好,为什么好。

作者把一些阅读中的潜意识显影,捕捉住它,让你近距离观察,以便于读者整理到自己的思维框架中。

3

会读书有什么用呢?

读书的逆向工程是写作,不同的阅读土壤,会培养不同的作者。

囫囵吞枣式阅读者,写作时偏重于形;庖丁解牛式阅读者,写作时会考虑形神兼备。

读书粗糙,关注文章结构框架多一些,写作时容易泛泛而谈走进度,造成文章空有轮廓,却没有记忆点。

庖丁解牛式阅读,不仅重结构,也会适时对细部精读,鉴赏玩味,自己写作时也不自觉去抠细节。

“描写的优劣,衡量着一个作者写作基本能力的高低。”作者肖复兴说。

事实上,描写的优劣,也是传统文学与速食文化的区别。

现代人不再有耐心去读、去体会含有大量细节描写的文学作品,只想倍速推进节奏,求短平快,碎片化信息才应运而生。

粗糙的读者,哺育了急功近利的作者。

4

全民写作的时代,大部分作者都处于为文章“起形”的初级阶段。

要想有实质性的提高,着意去阅读优秀作品,抽筋扒骨、吸取精髓是不可缺省的步骤。

有了阅读能力的反哺,作者对文字的感知能力才能得到丰富和强化。

就像一根电线杆子,变成了一棵有生命力的树,分出枝枝丫丫,长出繁茂的树叶。

所以,想写好文章,先去优秀作品中寻找自己的枝枝蔓蔓吧。


冰雪溪,用文字认识自己,用文字与你相遇。公号@冰雪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