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和历史的完美结合——读《红星照耀中国》
小说《长征》里,规规矩矩的描写,跟教科书一个模板的文字包围下的伟人们,似乎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翻开《白洋淀纪事》,里面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却总觉得不真实,不细致。
这当然不是王树增和孙犁写得不好,只不过因为他们是小说家罢了,少了些历史学家的严谨。
埃德加·斯诺并不能说是个多么特殊的人,他是一名普通记者,相比白求恩,他甚至连共产党员都不是。正是他的职业和冒险精神,促使着他在1935年,国际上一片红色恐慌的时候来到中国荒凉的黄土高原,去探寻在封锁下迷雾重重的中国红军的真面目。
在为期一年的中国之旅中,他几乎见识了中国的每一个地方、派系和人物。
在教科书里,红军似乎一个个都是高深莫测的,符号一般的人物。而在斯诺的笔下,都是那么平凡朴实。他作为一个纯外人,用最客观的视角描写了红军。在教科书里,红军战士都是英雄;在《红星照耀中国》里,红军战士和我们一样,是一群最平凡的老百姓,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斯诺告诉我们,红军不仅会讲纪律会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也会用不标准的嗓音唱歌,兴奋地把采来的野果分享;会因为识字班成绩优秀得来的一支铅笔的奖励高兴好几天;闲暇的时候打羽毛球,技术连这个外国记者都难以匹敌。
如果说教科书的作品是热血番,那么斯诺就是把这些热血番做成同人校园番的改编者。并不是说教科书写的不好,但是那些说教式的,处处标榜赞颂的用语,看着着实别扭。
当你看到红军将士一个个都跟邻居街坊那样平实亲切,就能明白为什么这支队伍那么会融入百姓,那么得民心;而后你也看到了,就是这样一支没有英雄色、没有强大的后援、土里土气一穷二白的部队、装备简陋不堪、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的部队,战胜了强于他们数十倍的对手,取得最后的成功。
他们没有条件,没有装备,即使条件艰苦,仍然为着一个共同的理想聚拢在一起努力拼搏。他们走过峥嵘岁月,人民欢迎他们,敌人害怕他们,他们在黑暗笼罩下的土地上,建立了光明的新中国。
也难怪在那个时代和情况下,斯诺敢在作品里称:“这颗红星不仅将照亮陕北,更将会照亮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