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说禅菩提树下

南北说禅|迦叶不曾舞

2017-08-01  本文已影响234人  南北王

【禅语公案】

世尊因乾闼婆王①献乐②,其时山河大地皆作琴声,迦叶起作舞。王问:“迦叶岂不是阿罗汉③,诸漏④已尽,何更有余习⑤?”佛曰:“实无余习,莫谤法⑥也。”王又抚琴三遍,迦叶亦三度作舞。王曰:“迦叶作舞,岂不是习?”佛曰:“实不曾作舞。”王曰:“世尊,何得妄语⑦。”佛曰:“不妄语。汝抚琴,山河大地木石尽作琴声,岂不是?”王曰:“是”。佛曰:“迦叶亦复如是⑧,所以实不曾作舞。”王乃信受⑨。

                                                                                                                           《五灯会元》卷一

【辞语注释】

①乾闼婆王:在婆罗门教中,乾闼婆是指不食酒肉只寻香气便可滋养身心,且遍体散发香气的乐神。他们服侍帝释,并负责为众神在宫殿里演奏美妙的音乐。乾闼婆王,指的是技艺超群而管理诸乐神的乐神王。

②献乐:恭敬的演奏音乐。

③阿罗汉:梵语arhat的音译,意为“得道者”或“圣者”。“阿罗汉”是上座部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也是对断绝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脱了烦恼,受人崇敬的修行人的一种称谓。汉地又简称为“罗汉”。

④诸漏:佛教语,指人生所有的各种烦恼。漏,指贪欲、瞋恨、愚痴等。

⑤余习:佛教语,指修行者没有改掉的各种不符合修行要求的坏习气。

⑥谤法:毁谤佛法,或曰毁谤正法。佛法,指佛陀传授的道理。正法,就是指佛教正确的法旨教理。

⑦妄语:佛教语,指说假话或没有根据的错误言语。

⑧如是:佛教语,意为“这样”或“如此”。亦复如是,意为“也是这样”。

⑨信受:信仰接受。

【赏析解读】

这个禅宗的公案里,我看到了西语概念中“通感”的应用。这个应用者,就是佛陀。当然,这个在佛陀那里,不叫通感,叫观照。

通感是什么呢?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的感觉转移。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的感受,是可以相互沟通不分界限的,是一种建立在生理与心理双重基础上的感知幻觉状态。在通感中,颜色是有温度的,声音是有形状的,冷暖是有重量的,速度是会疼痛的,目光是会打结的。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关注研究范畴。而佛学,早在千百年前的诞生之初,就已经在运用现代心理学的这种方法来进行弘法解惑的工作了。

在这则公案里面,就讲了这样的一个“佛陀解惑”的故事。有一位被称为“乾闼婆王”的高级乐神,为佛陀抚琴。乐声美妙无比,仿佛山河大地都被乐声融化成了这美妙的琴声。而随侍在佛陀身边的迦叶尊者,听到琴声就也起身舞蹈起来。于是,乐神便问佛陀,迦叶难道不是阿罗汉么?阿罗汉不是各种烦恼习气都已经断除尽了么,怎么还会这样如常人样随乐起舞呢?佛陀就答复他说,迦叶实在并没有这样的习气,你可不要毁谤佛法。这位被称为乾闼婆王的乐神,就又弹奏了三曲,迦叶也又三次随乐起舞。乐神见此,便质问佛陀,怎么样,你看到了吧?他这样难道还不是余习未尽么?佛陀再次否定说,他真的没有起身舞蹈这回事。故事进行到这里,乐神不干了,认为佛陀是为弟子护短,就对佛陀说,世尊啊,您怎么能说假话呢?明明他就是随乐起舞了么,您怎么能瞪着眼不承认呢?佛陀于是对乐神说,我没有说假话的。你看啊,你抚琴的时候,山河大地木石,以及所有周围的东西,不都化作了你的琴声么,是不是啊?乐神老实的作答,是啊世尊。佛陀至此才将自己否定迦叶起舞的答案告诉了乐神:迦叶也像周围的山河大地木石一样的么,化成了你的琴声,所以他实在是不曾起舞的啊。于是,这位乐神之王终于一下顿悟,一下子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不过呢,虽然在这段公案里,“乾闼婆王”明白了“迦叶不曾舞”是怎么回事,但在公案之外,可不是每一个遇到这种情况的人,都能脑筋急转弯一样的顿悟开来。人们往往都被“眼见为实”这样的观念所障碍,无法洞悉事物的真相本质。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眼见的, 并不是事物的真相,而是假象。而要不被假象所惑,我看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这则公案参究个透,然后再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