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风光,衰落与平静(第二期)| 威逼利诱

2018-08-05  本文已影响168人  江平舟

以下内容接《第一期》

上次讲到日本货在美国横行霸道,搞得美国“民不聊生”,随后美国使用一系列威胁手段,威胁日元升值。

恰逢日本当局也有升值日元的意愿,于是促成了一场在纽约曼哈顿广场酒店举行的美、日、英、法、西德五国峰会。

峰会上五国签署了协议,史称“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的核心目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四国汇率升值,美元贬值,最终达到四国减少出口,扩大内需,多买美国商品的目的。

本期接着带大家回顾,日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

“广场协议”签署后,各国就“积极配合”升值本国货币的动作,本国货币的升值,也就等于美元贬值。

美国想要美国人少买外国货

美国想要外国人多买美国货

美国人打着自己的算盘,日本人当然也拿出自己的算盘拨啊拨啊的,尽最大可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日本是美国马前卒没错,可马前卒也不想任人宰割啊。

于是日本人想出了两个办法来应对

一个办法叫,挤毛巾战术

当时日本政府决定提高日元汇率,那日本的生产企业肯定知道自己要过苦日子,可日本企业也挺坏的,用了一招叫做“挤毛巾”的战术。

什么叫“挤毛巾战术”呢?

简单讲,就是像我们挤毛巾一样,拼尽全力挤干毛巾里的最后一滴水分。

日本人那“耿劲”上来了,谁也挡不住。

我举两个例子来让大家直观了解一下,什么叫“挤毛巾战术”。

在丰田的零件工厂,年轻小伙子在操作数控机床时将防护罩门全打开了,但工厂的要求是只能拉开一半,拉开到头能伸进去的宽度。

一旁的老师傅狠狠的训斥年轻人

你知道你把防护罩门全部打开要浪费几秒钟吗?你一个人一次浪费几秒,一年下来是多少时间你知道吗?

你的操作证明你根本没认识到节约生产时间,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性。

因为一次浪费了几秒钟的操作,工人就被如此训斥,这就是挤干最后一滴水的“挤毛巾战术”。

还有个例子,在数控机床生产厂,当时生产一个零件以后会直接用喷压枪将零件上的切削液给吹掉。

可采用“挤毛巾战术”后,工厂禁止了这样的做法,切削液不能够被白白的浪费掉,必须严控喷枪将切削液吹到回收利用的装置中,进行再次利用。

你能看到,浪费个几秒钟,浪费几滴切削液,这些在生产过程中极为细小,极为细小的东西,当时在日本都抓的很紧。

为什么日本生产厂要抓的那么紧呢?

因为日本人精啊

日本人知道日元升值后自己产品的竞争力会下降,那怎么办呢?我不可能对产品降价做亏本买卖啊。

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来节约成本吧。

从各个方面,各个小到你难以想象的方面,用“挤毛巾战术”挤出公司的利益。

另一个办法叫,中国市场

挤毛巾固然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从鸡毛蒜皮的细节里抠出利润来,但鸡毛蒜皮终究是鸡毛蒜皮,要想真正的解决问题,要想大幅降低成本来抵消日元升值带来的竞争力下降,就必须另寻出路。

而那个出路,就是海外市场。

之前给大家写过一篇讲抗日战争后,中日恢复邦交和交流的文章,相信不少朋友看过。

从1978年邓访日后,中日之间的关系就进入一段蜜月期,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日两国都相互需要。

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需要大量外国投资

日本日元升值,产品竞争力在海外市场持续下滑,需要廉价的劳动力及厂房和税收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升日本产品的竞争力。

于是中日两国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一拍即合,日本大举投资中国,中国为日本提供各项优惠措施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如此一来,中日两国是各取所需了。

只不过大家在这里要注意一个滞后性的问题

没错,投资中国市场对日本降低成本有着极大好处,但这个成本的降低有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我今天投资,明天成本就降了的,至少要两三年时间,投资中国的好处,才能显现出来。

击败美国的日本推土机,小松

时间来到1986年,距离“广场协议”签署才过去一年,日元就已经升值了20%,如此快速和高幅度的升值,对于日本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来说是“难以承受之重”

当时日本政府自己做过一份报告,报告主要讲日本各行各业所能接受的汇率极限。

根据行业不同,所能接受的极限也不同。

纺织和钢铁业所能接受的极限是1美元兑180日元

造船业的极限是1美元兑175日元

电子产业的极限是1美元兑170日元

汽车产业的极限是1美元兑155日元

这就很有意思了,美国人最最恨的日本汽车,却是最能抵抗汇率升值的行业。

中曾根康弘(左)

可日元还在不断的升值,日元升值直接导致出口衰退,作为贸易立国的日本来说,贸易衰退就直接意味着经济衰退。

日本政府越来越不安了,尤其是国内反对党的指责和批评,给了中曾根康弘政府以极大压力。

选民的声音也从

“广场协议的策划者”,“有魄力的政治家”

转变成了

“葬送日本制造业的卖国贼”

这下日本执政者真的慌了,试想,如果日本的制造业真葬送在自己手里,那是多大的罪啊,葬送日本制造业,首相还不切腹谢罪?

于是日本政府开始了补救措施,思来想去,补救的措施只有一个

降息

简单讲讲降息的作用

降息作用主要两点

一,借钱成本低了,鼓励企业借钱,扩大投资

二,货币吸引力下降,抛售日元,汇率下跌

结合上面讲到的东西,大家会发现此时“降息”非常符合日本政府的需要。

首先,日本企业在中国大量设厂,不断加大海外投资降低生产成本。

那“降息”就能减少日本企业的借钱成本,更鼓励他们对外投资。

其次降息能够打压汇率,让日元别那么一路往前爆冲,也适当贬贬值。

有这两点契合度那么高的好处,日本政府果断降息。

1986月1月30日,日本宣布将银行利率从5%降低到4.5%。

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却是开启日本失落20年的重要伏笔。

第一次降息效果不明显,于是仅仅过了两个月就降了第二次。

可这第二次力道还是不够,四个月后又降了第三次。

当时,日本的决策层非常相信唯有降息才能救日本,才能将日本这架以出口贸易为主的马车,从悬崖边拉回来。

于是在第三次降息后,仅仅过了三个月,迎来了第四次降息。

最终日本在一年的时间里,搞了五次降息

1986月1月,4.5%。

1986年3月,4%

1986年4月,3.5%

1986年10月,3%

1987年2月,2.5%

然而就是这样拼了命的降息,想要对抗日元升值带来的影响,也没用。

日元兑美元在1987年4月的时候,正式突破了1美元兑换150日元的警戒关口。

为什么日元还是遏制不住的拼命往上升呢?

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1986年的美国经济出乎意料的差,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总额,来到了创纪录的1450亿美元,但美国1986年的GDP增长,却只有2.9%。

这就意味着美国必定会继续实行“弱美元政策”以增加美国货的竞争力。

第二个原因是,日本国内的“外汇炒家”,遍地开花。

有一个小孩子都懂的道理,就是当日元升值,美元贬值成为一种大概率事件时,那市场上的外汇交易商们,就会蜂拥而至的买日元,抛美元。

在广场协议签署仅仅一年后,日本东京的外汇市场规模就已经暴增了300%,各种大大小小的银行,证券,保险公司,蜂拥而入的进入外汇市场。

当时东京的大街小巷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世界上最容易赚钱的生意是什么?

炒外汇呀。

你只要买日元,卖美元就行了,闭着眼赚钱。

当然,偶尔美元还是会升升值的,但终究还是要往下跌的。

为什么呢?

因为美国不允许它往上升,美元一升,美国完蛋。

软弱的美元,软弱的美国。

二战后日本的实际统治者,麦克阿瑟(右为日本天皇)

美国有个习惯,就是一旦自己经济不好,他就习惯去找别人的毛病,虽然日本的炒汇商人笑话美国是

软弱的美元,软弱的美国

但美国还是日本的实际“掌控者”。

民间流传着

软弱的美元,软弱的美国

但在东京政治圈内,却流传着另外一句话,这句话自从美国占领日本后,就是每个日本政客都知道的,且必须牢记的,即

亲美政府不一定长寿,但反美政府一定短命

换句话说,日本执政者是不可能和美国对着干的,万一有哪个不懂事的首相敢,美国有一百种办法让他下台。

所以你要日本政府和美国敌对是绝不可能的,日本政府能做的,就是背地里做些小动作来糊弄美国。

可美国人哪有那么好忽悠,世界上诺贝尔经济学奖有多少个美国人啊。

美国很快给日本政府下了一道死命令。

你要扩大内需,你政府要拿出钱来做大量投资,另外你要给人民减税。

日本那位同意“广场协议”的首相中曾根康弘,向美国人诉苦,减税可以做到,可扩大内需,日本政府也没钱。

美国人哪吃你这一套,美国CIA何等机构,你日本有几斤几两他门清。

你日本有钱,你就是不肯拿钱出来“扩大内需”。

在美国的政治压力和威逼利诱下,日本开始搞钱“扩大内需”,满足美国人要求。

当时日本一年增加了1万亿日元的税收,里面可以拿出5000亿来。

另外,还能出售195万股NTT股票,可以弄个5.6万亿日元。

还有能出售JAL日航公司的股权来筹资5000亿。

那日本人他又搞小动作,明明有大概6万多亿可以拿出来,他就给你弄一半,只想弄3.5万亿作为政府财政的补充预算。

可美国人会同意吗?

而且如果现在回过头看,当时日本政府应该更早的拿出这笔3.5万亿日元来扩大内需。

日本横滨港

为什么呢?

因为日元不断升值,日本出口受到影响,而影响则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上,那些日本大型企业虽然也有影响,但他们有着各种方法来将影响降到最低(如我上面几段讲的方法)。

而大家都知道,日本有很多“匠人”,还有很多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大,但却是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日元冲击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些中小企业。

日本政府此时绝对应该拿出钱来帮助和拯救这些中小企业。

但是日本政府拿钱出来救中小企业的步伐,慢了。

等到了后来,日本政府决心拿钱出来给中小企业救助时,这些中小企业都拿着政府的“救助”,去炒股了(这是后话,下一期会讲)

而现在,美国的话,日本不愿听,但没法不听。

日元升值,对于中小企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那对于大企业呢?

我们先来看一段汇率和利润的关系

当1美元兑240日元时

假设,日本车海外售价10000美元,利润率10%,卖一辆,日本车企赚1000美元

汇率换算后

也就是240X1000=24万日元。

那现在,日元升值了

当1美元兑120日元时

同一辆车,10000美元,利润率10%,日本车企赚1000美元

可这1000美元的利润

就变成了120X1000,12万日元。

这样一讲大家应该很方便理解,为什么日元升值,对出口打击那么大了吧。

当然上面的数字都是虚构的,但是汇率和利润的联系是这样的。

根据日本经济企划厅在1987年和1988年做的企业调查显示,

对企业来说,能够盈利的汇率是多少。

在1987年,日本各大企业能够盈利的汇率平均值是,1美元兑175日元。

而到了1988年,这个平均盈利的汇率值,变成了1美元兑140日元。

其中大多数企业,在1美元兑130日元时,依旧能盈利。

14%的企业甚至能够在1美元兑120日元时盈利。

这一结果,出乎意料。

之前日本一直说啊,日元升值会沉重打击日本出口,会让大量日本企业陷入困境。

但实际上,根据这项日本政府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企业的状况是不好,但也没那么糟,中小企业是糟了点,但大企业的抗日元升值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美国人还是不了解日本人啊,这里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日美两国企业的一大不同,也曾侧面说明了,日本企业,为什么那么能扛。

当年美国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卡尔特零件,被日本生产的零件打的经营困难,不得不开始大量裁员,减少研发经费。

而这一大量裁员,在卡尔特零件所在的罗姆镇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工厂员工和家人围住工厂,并且在强大工会的带领下,那些没被裁员的员工也罢工,加入到抗议队伍。

不久后,日本同一类公司,大阪生产汽车零件的日通工厂,因为日元升值而利润锐减,但日本人的做法,和美国人大相径庭,日本他不是什么大规模裁员。

而是雇佣更多临时工,同时对正式员工实行减工资,减福利,以此来将利润减少的损失降到最低。

日本厂的这种行为,要是放在美国,美国人早就炸锅了,甚至可能拿枪跟你拼命。

可在东亚文化圈中,尤其是在日本

日本人对于公司有一种要“共渡难关”的信念,公司困难,所有人都节衣缩食,我也应该如此,这是日本人的文化。

而且大家也都知道,日本可能是全世界跳槽率最低的国家,一个人从毕业起就在一家工厂或者公司干到退休的大有人在。

但美国文化就是,什么?老板要解雇我们,要减我们工资?

找工会,和他干

强大的工会立马组织起所有员工来对抗老板

日本人这种“共渡难关”的精神,在小企业身上有,在跨国大企业身上一样有。

好了,现在日本政府听了美国人的话,先升值日元,又通过一年五次的不断降息,来降低企业的借贷成本,进一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接着,日本政府来了个大杀招。

6万亿刺激计划。

1987年中旬,中曾根康弘宣布《政府景气对策》

景气对策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1,减税一万亿日元

2,五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投入。

这6万亿刺激计划,不免让人联想到当年的“4万亿”

那这6万亿投下去,会在日本国内引起什么轩然大波呢?

请看日本的衰落第三期,金融原子弹

微信搜索,微观系列,获取更多好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