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试一试)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试一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习借助动手操作和直观图,已经理解了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本质上都是要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通过比较沟通,体会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和算法上的一致性。知道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由于分数单位不同,需要通过通分将其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
第一节的重点是借助动手操作和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算理,进而归纳出算法,并能正确计算分母是倍数关系的异分母加减法。本节课的重点则从算理理解转向了掌握算法。而且,本节课所涉及的分数拓展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其他类型:分母是互质关系、分母中含有相同因数的异分母分数,而后者则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分母是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的算式,学生在计算时一般没有太大难度,错误多会出现在结果没有约分。但遇到分母中含有相同因数的异分母分数时,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会选择分母的乘积作公分母。这种方法并不能算错,但出现的问题是:当数据较小时,基本还能应付得了,然而遇到15和20、12和16等较大的数据时,再用这种方法通分就显得比较麻烦了。而且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大多都还需要进行约分,而结果忘记约分又是这个阶段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大问题,因此这种选择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无疑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围绕两种不同方法进行讨论辨析之外,我又安排了“说一说,用哪个数作公分母最合适”这一活动,并让学生对“2/9+1/6”这个题目两种算法的进行比较,进而体验到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的简便之处。对于学生来说,一百次的说教不如一个有价值的案例。刚开始,学生可能认为我就喜欢用分母的积作公分母,这种方法多简单啊,不用再去找公分母了,所以尽管教师一再强调,部分学生仍是无动于衷。而现在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学生对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一方法的简捷性就有了深刻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必将引发他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认识,在计算时有意识地选择“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本节课在处理一道练习题时,学生的想法让我耳目一新,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多数学生的数感及估算意识还是比较强的。
生:1/9和1/10非常接近,因此,可以把1/10看作1/9,相减的结果就是0.
在他的启发下,学生将第一个算式中的1/9看作1/8,第3个算式中的1/5看作1/4,分别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这样的题目,我一般的想法就是:5/8比一半多一些,再减去1/9,就肯定会接近1/2了,同样,3/4比较接近1了,再加上1/5的和肯定要接近1了。
也许,这是我们成人思维下的方法,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方法会更好理解一些。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面对此题时,是无从下手的,于是就只能靠计算来进行判断了。对于这些孩子,我们也要多一分包容和尊重,尊重他们的想法,毕竟,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而正是这种差异才让我们的工作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