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围城》
我是个20岁的大二学生。学的理科却也对文字有几分兴趣。喜欢华丽的词藻附带些感性的情感。不料阴差阳错在喜欢的人推荐下也算是看完了钱钟书老先生理性的幽默。20岁的年纪处世未深,对着文字只有着三分的热度略带一点肤浅的喜爱。看的大作不多,也可以说几乎没有。草草的看完一遍围城,虽然有太多的疑问却也在我心中带来了些许的感触。
华丽的词藻总是浮夸而没有深度,理智的语句却又残酷的让人心痛。这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和我以前喜欢的文字的感到的反差。
纵观整部《围城》情感的整条线都难逃悲剧的基调。在轮船上方鸿渐和鲍小姐的纠缠,在我看来这里面根本就没有情感二字。但也在经不住鲍小姐的勾引后被侍者阿刘发现了们苟且的证据。这算是给后面的情感故事奠定基调了吧?男主开始就暴露出了这样的丑态,后面的情感又怎么可能顺畅。方鸿渐回到家后他们主要的情感问题就更加的明显了。赵辛楣热衷追求苏文纨而苏文纨又爱慕方鸿渐,可是方鸿渐又痴恋上了苏小姐的表妹唐小姐。整段四角恋随着方渐鸿正式写信拒绝苏文纨而又与唐小姐因为误解愈走愈远而正式告终。整个前五章理性的幽默,老道的比喻,看似不带一点情感又像极了我们的青春。
青春大多数都是疯狂冲动而后混乱不堪,我都义无反顾的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觉得他就应该是我们的,我们都没错,只是方式不对。《围城》毫无疑问诠释了这一点。苏文纨遭到方鸿渐明确的拒绝后毫无伏笔突兀的传来了和曹元朗的婚讯。当然曹元朗可能是爱她的,可我们能够确定她不爱曹元朗。赵辛楣失去了和苏文纨百年好合的机会,反而成了方鸿渐无话不说的兄弟。这让我不胜唏嘘,感叹命运的顽皮。后来想想也是,连最深层次的情感都已经互相了解。大概除了恋人就只有兄弟。当然我认为亲人并不在这个序列。关于赵辛楣的以后的爱情,除了一段与汪处厚的太太的不伦的暧昧后面也算是找了个模糊的女孩结了婚。钱老没有只字片语对她的描述。不过可以通过在方鸿渐离开三闾大学在上海和赵辛楣的谈话中支吾的语气预见他们今后的生活。方渐鸿的情就不用多说了,和李小姐的在艰难旅途中的情愫暗生,到在三闾大学在大家的流言中的稳步发展。最后终于“修成正果”。再后来无休止的吵架吵架直至最后全书终。无奈的开端铺垫出悲惨的结尾。看着冗长繁琐又觉得是那样的自然。也许,这就是生活吧。
作为方鸿渐的初恋,唐小姐就像是他的过客,在生命的夜空中一闪而过,就再也没有出现。就算是在以后方鸿渐的话语也不曾提起。从小说的角度上来讲,唐小姐也算是条可有可无的支线。后面钱老未曾提及,我大概也无法揣测。
整部小说是以主人公的情感为骨架,感情也不算是错综复杂。连我这种不谙世事的老小孩看着都不费心。应该就算是不复杂了。苏文纨结婚的对象为什么没有选择赵辛楣,是大多数看完以后的疑问,这也是钱老留给我们回味的一个点。其实看完《围城》,因为看的也不是很深,所以不能说是品。留给我回味最深的反倒不是这。在方鸿渐带着李柔嘉从三闾大学离开。来到有赵辛楣在的上海,并且确定了李小姐到方太太的转变。在看赵辛楣的家中,赵辛楣母亲的房间,他们遇见了阔别已久的苏文纨。苏文纨这时候的登场让时间的尘封、旧事的回忆、现在的情感通过钱老细腻的手笔尽数的杂糅在一起。让即便在深夜看书的我也久久不能入睡。在我们这个越来越开放年代跟他们那时候比根本是天差地别。所以有时候我们很难从里面含蓄的语句中体悟到深刻的情感。但时间沉淀的老酒,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让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