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打好基础”重要,还是让孩子“保持兴趣”更重要呢

2020-11-10  本文已影响0人  娟子_1553

一套“完美”的教育观念

近阶段,我发现教育类的文章,风向居然开始变了,可能是前些年一直处于主流教育观——“快乐教育”,“尊重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观点过于平庸烂大街,开始被大众所嫌弃了,所以很多文章为了使得观点新颖,开始满世界的找证据去反转原来的剧情:

他们说:“快乐教育”是个阴谋,在发达国家富人家的孩子都在刻苦学习,只有穷人的孩子才快乐浅薄。

他们说:人生本来就不易,若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如果一味“尊重天性”,只会养出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孩子。

他们还说:“仅凭兴趣是坚持不了长久的”,是负责任的父母就得“逼孩子一把”,现在不逼他们,长大他们会怪你的!……

说东道西,不就是咱爸咱妈咱老师在咱小的时候没完没了在咱耳朵唠叨的那一套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逼你是为了你好!小时候不努力,长大你在工厂干苦力都没人使你?现在逼你你恨我,长大你自己就知道感谢我啦!

总之呢,就是这种延续了成百上千年的思路:想过好日子就得够优秀,要足够优秀就必须得要辛苦,要辛苦孩子肯定不喜欢,但孩子不喜欢也不能放任他啊,所以为人父母的就得逼着他学,最后把孩子逼得优秀了,他享受到了好日子,自然就会明白我们当父母的一番苦心!

逻辑特别完美,简直无法反驳!

在还是孩子时,这一套让你听着恶心,在为人父母之后,这一套自己居然听着非常舒服,果然是“屁股决定脑袋”。

看似无懈可击的逻辑,其实是有问题的

可当我感受了国外的教育后,才发现这套看似无懈可击的逻辑是有问题的:它需要有一个大前提——学习,是一件苦差事。

我们总是在心中默认下“学习本身就是很反人性的”,需要动用特别多的毅力才可以坚持下去,但我在国外看到小孩子们学东西都学得很开心,极少会有鬼哭狼嚎不想学的现象发生——孩子在小时候都贪玩儿,但是到了青少年时期都会奋发图强,自觉刻苦学习,坚持特长训练,基本不用家长与老师怎么督促。发达国家孩子的努力程度与穷富并没有关系,都是实行的快乐教育,只不过富人可以给孩子提供的学习资源更多,所以孩子也更具有竞争力而已。

快乐教育是真的存在的,不要去怀疑;孩子的天性就是积极向上的,不要去怀疑;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不要去怀疑。

只是这一切的美好是需要许多条件的:进程要慢,要非常的慢;要有耐心,要有许多的耐心;要有方法,要有很有趣的方法。

之前看到北美那些本地的老师都会刻意避免用重复枯燥的方式去教孩子,他们会选择使用10种不同的方式来教孩子练习同一个动作,而不是让孩子把一个动作来回练十遍。

就像在游泳时老师教孩子们踢腿,就让孩子仰着踢,趴着踢,老师扶着飘在水面上踢,比赛看谁踢的水花大,扔球做游戏踢腿……不停的变换方式,孩子就一直很感兴趣。

就像孩子上钢琴课,老师不会让孩子练同一首曲子超过一周,无论这首曲子弹得有没有瑕疵,都会开始教弹下一首,让孩子一直处于“我会弹新曲子啦”的兴奋当中,不会让他觉得无聊。

就像是孩子学算数,一个加减法,就要学两年,老师从来不让孩子采用题海战术大量刷题,而是在现实场景中讨论各种各样的应用问题,让孩子自己用加减法来解决。

……

有许多人是看不起这种学习方式的,虽然教法趣味性十足,但是因为缺乏大量的刻意练习,会显得浮皮潦草,基础不牢,错误一堆。

但教学方式究竟是“打好基础”重要,还是让孩子“保持兴趣”更重要呢

经历并对比了两种教育模式后,我还是觉得让孩子保持兴趣更为重要,因为基础差了还可以慢慢补回来,但兴趣消散了就一辈子不想再去学了。

大部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总是特别喜欢强调努力,强调刻苦,强调重复训练,当然这都是正能量,努力奋斗是很燃,但关键很多人总是搞错这个努力刻苦的主语——注意:孩子自觉自愿的努力才算数,你当父母的单方面努力只能算开了外挂,假如孩子对此没有兴趣,内心充满了排斥,只有父母闭着眼睛瞎努力,那无论看似孩子坚持多久都是在玩赖,即使有成绩也是虚假的。

你只知道那些弹得一手好琴的人感谢父母在小时候逼了自己一把,但从来不知更多的人虽然在小时候琴弹得不错,因为脱离了父母督促之后就再也没法继续练下去,最终荒废了这个特长的。

你只注意到那些考上名校的学霸们感谢父母在小时候逼了自己一把,但你从来没有注意到有多少在中学榜上有名的人物,在考上好学校后长松了一口气,之后就再也提不起来学习的劲儿,最终泯然众人的。

再想想你自己,高中的时候多半可以熟练掌握三角函数,但你现在可还记得sin cos tan都是个什么鬼吗?只有像那些从心底里真心喜欢数学的家伙,才会没事想去研究一下,希尔伯特空间到底是怎么回事等类似的问题。

外部推动的力量再强大,都只能是暂时性的,只有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力量才能使人长久地做一件事并做好它。那些持续努力并做出成就的人,无一不是真心热爱这件事的人。

成为优秀的人确实是需要付出辛苦的,但他们的内心一定不是苦的,是他们心甘情愿的付出换来的成就,才化成了巨大的喜悦与自我肯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

如果纯粹是因为外界的逼迫与压力才取得成绩,很难会产生成就感的,更不会”因为擅长而喜欢“,试想一下,被迫建造金字塔的奴隶会因为金字塔的雄伟壮丽而自豪,自此迷恋上搬砖吗?

死磕是没有好下场的

之所以说鸡汤文有毒性,就在于:它说了一个貌似很简单并且很正确的道理,但却从来不告诉你具体需要该怎样做。

鸡汤文说得那么容易,若孩子就是不爱学,逼他一把就行了,那请问你,怎么逼?有具体的操作指南吗?

肯定是没有的!因为说出来话不好听啊:用吼,用打,用吓唬,用威胁呗(不做完不许XX),使用道德绑架呗(辛辛苦苦赚的钱让你去学,不认真学你对得起我吗?),总之就是和孩子死磕呗!

可是死磕是没有好下场的,我就不跟你扯孩子心灵会受伤的那些事儿了,就算孩子受得了这种摧残,那像我们这种普通为人父母的,能让自己保持这种奴隶监工一样的鸡血状态多长时间呢?

别瞎想了!这多半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孩子可是全职对抗你的,而你除了孩子还有一大摊子的事儿要管,是没有多少精力去应对每天都有的那种堪称精神折磨的拉锯战的,坚持不了两年你就会被熊孩子虐得面容交瘁,为了活命而不得不放弃死磕的。

事实上如果熊孩子心里早就放弃了,那你继续坚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最多就是彼此多折磨两年,你一旦松懈他可就全都还给老师了。

好吧,逼孩子既然没有好下场,难道就任由着孩子不想学就放弃吗

当然,如果孩子完全不感兴趣,不是那块料,及时止损该放弃就放弃吧。

但首先你得确定,究竟孩子是真的不感兴趣啊,还是原本是有兴趣的只是被不适合的教学方式弄得太烦太累了。

如果是原来是有兴趣的那一种,你可以给孩子换一套更适合他的学习方案,比如说教学进度放缓,难度降低些,把大任务拆分成若干小任务,增加更多教学趣味性等。除此,还应该在孩子的学习中避免出现负面评价,用更多的精神鼓励去替之,把孩子的精神状态搞舒坦了,再来试一试,虽然进度会慢了一些,但效果总会比逼迫来的强。

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给孩子扣上“没意志力”“不能坚持”的帽子,普通的孩子本就是又懒又笨的嘛,你像孩子那么大时又会勤快聪明到哪去呢?

小孩子学习,还是要循序渐进轻拢慢捻的,你得像钓鱼那样,有足够的耐心,用各种方式慢慢引诱他上钩,学得慢不要紧,大不了多费点时间,等时间一长,登堂入室了,他能领悟出趣处来,弄出了成就感,内心有了驱动力后,再慢慢地上量上难度也不迟啊。

你别一个用力过猛,把孩子给吓跑了,之后再想逮他回来可就难如上青天了。

逼迫孩子努力,并不是你唯一的出路

比起“逼着孩子去努力”这样的鸡血 ,我还是更愿意相信兴趣和热爱带来的力量——只有心中热爱,才会更加稳定和长久。孩子真正感兴趣和发自内心想要做到的事情,他就算再苦再累也不会去抱怨,反而会乐在其中。

只是有些父母太着急了,嫌孩子太笨、反应慢、犯错太多、不够努力,于是在一开始就逼迫他做大量且枯燥重复的练习,让孩子有了太多的负面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就破坏掉了他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有些天赋异禀的孩子也能挺过这些试炼,修成正果的,但这不代表这种方式就是最适合孩子的。

如今教育焦虑充斥着中国的大街小巷,“鸡血”父母随之也越来越多,虽这篇文章显得有些人少言微了,但我还是希望在你被各路鸡汤灌出来的牛娃刺激得不知所措时,至少知道:逼迫孩子努力,并不是你唯一的出路,也并不是对你孩子最好的选择。

虽然起跑线上过于喧嚣,但要记得人生路很长很长,请始终坚信尊重与信任、快乐与兴趣对孩子学习的巨大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