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无需后悔,“我本可以”只是一个幻觉
文| 傅 言
人在什么时候会感觉后悔呢?由于过去的一个决策错误,没有实现现在本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之时。最后悔的莫过于“我本可以”。因而后悔本质上是基于现实对过去作出的一种情感反应。
是什么现实激发了这种情绪?既然感到后悔,那自然不是我们的现实,而是别人的现实,即别人当下已实现的目标。当我们看到别人做到了我们曾经追求却没能实现的目标时,就获得了此目标可实现的确定性,于是得出结论,我们没有实现目标的原因是过去的放弃或错过。我们和那个目标是可惜的一步之遥,是遗憾的擦肩而过,是悲伤的一念之差。
我们与目标的差距果真只是过去的一个决策失误吗?
让我们追本溯源,回到作出决策的那个过去。我们的决策是基于对目标可行性的预测和资源分配的评估。当目标只是一个目标,而没有变成任何人的现实之前,目标的未来其实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这个目标是不是一个合理的目标,有没有实现的可能,什么时候能够实现,是不是会让我们付出机会成本,是不是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这些问题会在追求目标的每一天都反复叩击我们的心。如果我们没有坚定的信念坚持下去,每一天都可能成为放弃的一天。从这个角度来看,坚持目标或放弃目标的选择不是一念之差,是无数天的无数念之差。
我们无法拥抱目标的不确定性是当初放弃的根源,现在通过别人的成功获得了目标的确定性并不能作为过去决策的依据,因而滋生“后悔”的土壤——过去的决策失误——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在作出决策的当下,我们绝不会认为自己作出了错误的选择,我们永远是只会作出当时相信是正确的选择。至于这个选择是不是符合客观事实,因为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其真伪,谁也无法作出确信的断言。然而选择的正确与否与我们无关,因为我们只会作出我们认为对的选择,只要我们不相信、不接受、不承担目标的或然性,我们就不会选择坚持下去。
我们果真本可以吗?
任何持续的行为都来自于自生的信念。假如过去有人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就能实现目标,我们会坚持下去吗?不一定。第一,没有人做到,我们看不到所以不相信;第二,别人做到了,我们会怀疑他所说的是不是真的,是不是适合我们的,我们不相信所以不选择;第三,别人做到了,但我们付出不了他付出的代价,我们做不到所以放弃了。我们不会坚信别人告知的判断,即使相信过也有可能被现实转变为怀疑,而只会坚信自己作出的判断。
没有坚定的信念,等待我们的只有半途而废。目标越是诱人,对抗力量越是强大,需要做出的选择越是艰难,需要付出的行动越是强烈。支撑我们逆流求索的不竭动力来自于坚定的信念,没有这个信念,我们就会在不断升级的矛盾中投降逃跑、改弦易辙。
所以别人可以,不代表我们可以,因为我们既无法坚信别人的信念,也无法做到别人做到的行动。“我本可以”只不过是一场幻觉,是把别人的现实当作自己的现实的认知错位。
无需后悔,不仅因为后悔改变不了过去,更因为我们后悔的依据只不过是幻觉。如果硬要从无用的后悔中挖掘出一点生产力,那就是借由后悔的情感刺激,强化当下的信念,改变当前的行动,进而改变未来的现实。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