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我要吹给自己听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8522/a19f655fa772edb0.jpg)
收听播客请点击:唢呐,我要吹给自己听
我是第一次看吴天明导演的电影,也是第一次在影院被银幕上的情感冲击到满眼热泪、不能自己。这些情感促使我非得写下点什么才行,仿佛隐藏在心底许久许久的那根弦被撩动了,嗡嗡的回声叨扰了我一整日,做什么事都觉得甚是无趣,于是便静静坐下来,想到什么便噼里啪啦敲下来,权当自娱自乐呗。
我并不想来说这部电影的情节有多好、音乐有多棒、演员的表演有多么入骨,因为对于导演来说,这些仅仅是构成这部作品最基础的材料而已;要说电影的情怀我也是不敢的,一者我对导演并未有很深的了解,二者,这些自有更专业的影评人来评价,再说,《百鸟朝凤》拿了这许多电影节的奖项,就足以证明:它是一部真正电影人所推崇和喜爱的电影。我再多的溢美之辞,也不过是浮笔浪墨罢了,何况也说不出个一二来。
我倒是想起我家乡的一些事情来了,那么,便说说这些好了。
电影里天鸣是在八百里秦川的无双镇拜师学唢呐的,我却出生在1500多公里外的湘南山区。那里群山连亘,陡壁深涧,虽没有黄河,却是个百鸟朝凤的好地方,许是因为地方实在偏远, 以至于我老家的”现代化“要比无双镇来得要晚些,因此我才有机会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当然,唢呐也是有的。
即使远在湘南山区,婚丧嫁娶的礼仪都是代代传下来的,大体总跟电影里“焦家班”、“游家班”相似。追根溯原,先祖们兴许也是生活在秦川故里,因战乱迁徙到此也不一定,时间流淌千年,环境虽桑田沧海,但诸多习俗却一脉相承。
因此,但凡有人百年,唢呐班子是一定得请的,不管“焦家班”、“游家班”,我们一概称为“文坛”。
文坛须有9人,唢呐2人、大小铜锣2人、大小钹2人、鼓1人、二胡1人、主唱1人。这些“文坛”都是熟稔的乡邻,平日里也是在泥土里讨生活的庄稼人,待出活时,换上浆洗干净的衣裳,拿上各自的乐器,陡然换了一个人似的,坐在东家备下的八仙桌旁庄严雅重,令人敬畏。
“文坛”吹的曲子我是不甚清楚的,但关于“百鸟朝凤”我有专门问过,貌似是他们不曾会这个,故而我肯定是没有听过的。兴许是当年迁徙过来时不曾有大班主过来?又兴许是传承过程中曲牌遗失了也不可知,总之是听不到了。
另外,据母亲跟我讲的规矩里,"文坛”是不仅仅只管吹奏的,在白喜事里很多仪式须得他们来主持才行。
比如:上祭、炒粮等。这些我都亲身经历过。祖父过世的时候,我已经念高中了,诸多细节都还记得,上祭且不说了,炒粮便是众孝子孝孙围着,用筷子一起把米炒熟,文坛会一边唱祭文、一边吹奏相应的曲调。炒完后把粮分派给各房孝子家里去,曰为“送粮”。各房孝子要鸣炮备礼来接受,曰为“接粮”。我问了母亲这个仪式的喻意是什么。意思说是逝者已去,须留下余粮给后人,让后人丰衣足食,当然逝者也会带走一些,喻指在另一个世界饔飧有继。
再还有“出门”那天过五方、破十殿、过九州黄河、奈何桥等,这些都是我们年少时一定要看的,因为仪式复杂,阵容威严壮观。众孝子孝孙由“文坛”、“师公”领着,要在祠堂门口的大坪里盘旋一日。师公着乌帽红袍在前、“文坛”们一身素衣随后、孝子们披麻戴孝随行,在由八仙桌搭建的“十殿”、“奈何桥”;竹蔑插成的“九州黄河”阵里送逝者上路。期间悲哭声、唢呐乐器声、鞭炮声不绝于耳,幼时总被这些仪式所吸引,即使去世的人完全不认识,在旁边围观的我们仿佛都成了送行人,心里涌出无数悲恸之情。
我有特意去查了,破十殿的十殿是指十个阎王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第八殿平政明王、第九殿都市明王、第十殿转轮明王。
九州黄河的九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奈何桥自然不必说了,但凡是中国人都知道那是转世投胎之所,只是仪式里并没有孟婆出现,兴许是众孝子们并不想亲人这么快就将他们忘记罢。
关于老家的丧事还有众多仪式,我这里不过表了九牛一毛而已,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简化了。首先是“师公”几乎失传。念初中时我曾寄宿在一个“师公”家里,他已经是最后一代“师公”了。那时这位“师公”已经过世,他并未留下子嗣,有一个女儿,招了个郎婿,衣钵兴许是传给他了,但不几年这位郎婿也因病过世了,因此在白喜事上便不再有“师公”的出现了。
“文坛”们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如《百鸟朝凤》里天鸣的众多师兄最后都外出谋求生计一样,留在老家的“文坛”是极少的,要凑齐一个班子已是不容易。再者,很多东家都已经不太信这些,原来由“文坛”们主持的那些习俗都尽量免了,“炒粮”之类的是没有了,原来要待上三天的现在也一天半天了事。估计到了我们这一代往生时,连“文坛”也消失了呗。
估计有人要笑我迂腐,要这些东西做甚么呢?电影里,往生者能受用一首百鸟朝凤是一件极其光耀的事情,那是因为后代们相信他能听到,或者对于后人来说,这种荣耀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代表先人的德行受人尊敬。而如今 ,现代人并不相信有鬼魂有轮回,也就无所谓是否听到了。再者,“德行”算个什么?是否留给后人足够的金钱和权力才是顶顶紧要的事。所以,这些封建迷信的,尽量免了罢!
那么,我们又还有什么呢?婚丧嫁娶的礼仪全是封建迷信,索性都用国外的好了。故而我现在同学同事的婚礼都在找教堂,找牧师;唢呐二胡什么的太土了,还是萨克斯钢琴多洋气啊;汉字毛笔就不说了,现在写字的有几个?至于成人礼、磕头礼、忠孝信悌礼义廉耻这种的,就都忘了吧,平等自由不才是当今时代的标签么?
于是,如今那些工匠、乐匠、手工艺人们全都变成了过时的产物。我们用着流水线上生产的物品、追着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偶像、吃着流水线上生产的食物,过着平等自由的生活。
电影不也是这样么?谁还要像吴天明这样去做一部真正的电影呢?用尽心血写一个本子,像焦三爷一样,憋着一口血吹奏最后的绝唱。然而,电影拍出来3年都找不到发行公司,上映了院线才给2%的排片,且几乎所有的排片都像早上10点那样的无用场次,受尽了冷落。
别人随便编个本子,签几个大明星,找个特效团队,背后有一大帮人追着投钱呢?更有甚者,靠抄袭小说起家,随便弄个不知所云的剧本,找些话题明星,拍些光怪陆离、夸张浮华的镜头,1、2、3、4一口气连拍四部,哪部都能卖好几亿的票房,院线经理都跪舔着要给人家好场次好排片呢!
还需要这样认真做电影么?
不需要么?
电影不是一门艺术么?还是仅仅是大众需要的娱乐产物?
我想导演已经用焦三爷的话回答了
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不是吹给别人听的。
他的电影是拍给自己看的,不是给院线经理,给浮夸的市场,给万千迷失心智的人看的。
但懂的人会去看的!
我去看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