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国学与传统文化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627】曹操:对于减少特殊自称,我贡献颇多

2019-03-14  本文已影响15人  秉笔春秋吕书生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关于三国时期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上一篇文章已经提及了:吾、我、余、予、愚、区区,本篇来补充下几个特别的:“朕”、“寡”、“孤”、“仆”。

“仆”,先从这个自称开始,案《说文解字》其本意是“顿”,以头扣地称为“顿首”。时至今日,在书信开头或末尾还会用到“顿首”,用于表示敬意。话说回来,一个“仆”字把自身的恭谦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曹植在给杨修的书信中就用过,“仆少好辞赋”,能点开这篇文章,大家也都是有共同爱好的人嘛。

“仆”这个自称出现的频率比“余”、“予”还要高一些。如臧洪在回复袁绍的劝降信时,就提到过“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事实证明两人说得都不对,在茫茫人海中他们还是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臧洪以义气闻名,袁绍作为众多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乃至主导者,身死名灭才奇怪。

“朕”,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作为天子专属的自称了,而在三国时期君主们大多时候自称都是用“吾”,显得很接地气,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这也是为了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朕”一般都出现在书面语中,比如在诏书中自称就用“朕”,这是要昭告天下的内容,就不会太接地气了。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

曹操、曹丕、刘备等君主在平常对话中都没有用到“朕”,只有孙权比较特别。244年,步骘、朱然上书认为蜀汉背盟,原因是司马懿南下时蒋琬没有趁机出兵。但孙权并不这么认为,还是自信满满地说“朕为诸君破家保之”,一语中的。

“寡”,本意是少,“寡人”即寡德之人。《淮南子》注解中提及“贵者,谓公王侯伯,称孤寡不谷”,也就是说“孤”、“寡”、“不谷”这三个自称,不是一般人能用的,对于身份地位还是有要求的。不过在三国时期,没有看到自称时用“不谷”的。

马良出使吴国时,本来想让诸葛亮给写封推荐信,但诸葛亮让马良自己试着写,马良开头就提到了“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自荐嘛很是有趣。孙权在处理暨艳案时,对张温表达不满也用到了“寡人”。还有一句“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证明了刘禅的吉祥物状态,其中葛氏指的是诸葛亮,舞台搭好就看诸葛亮表演咯。

“孤”,本意是年少丧父,进而引申为单独。案《礼记·曲礼》,远道而来的小侯自称时用“孤”。统计了下《三国志》中自称用“孤”者:曹操、曹丕、刘虞、刘备、孙策、孙权、袁术、孙休、孙皓、虞翻、华歆。

“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国,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称曰孤”——《礼记·曲礼》

可以看出“孤”这个自称也不是随便用的,这份名单上的人,要么是一方君主,要么是太守、刺史,也是能牧守一方的人,只有他们才能在自称时用到“孤”。最有名的一句大概是“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算是曹操的一句感叹吧。

如有疏漏,还望指正。


看官如感兴趣,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流年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