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害怕提规划,其实就是你做饭那点事儿
从我参加头马演讲俱乐部开始就有人不停、且反复问过我同一个问题:你演讲水平不错了,你为什么要来这里?
目的论,是通常我们用来反推别人动机最好的方式。
演讲水平不是天生的,是练习的结果。
既然是练习得来的能力,那也会因为练习次数变少而下降,所以我需要舞台去保持自己的能力不下降,此外规范自己的演讲,包括学会做短时间演讲,注意舞台手势,哼哈词、观众反应等等,这些都是一开始我加入头马演讲俱乐部的目的。
但凡涉及三人以上的组织,你用参与的心态加入后,总会觉得哪里怪怪的,但似乎又说不出来,你一旦换成上帝视角,你或许就能判断出症结所在,而这个上帝视角的名词叫做【规划感】。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一旦你使用规划感看问题,就自然需要面对三个提问:目前组织和个人的痛点是什么?你目前可以做的是什么?你的这个做法对未来的发展起到了什么影响?
这三点听起来是不是都挺大的?其实换个例子你大概就知道了。
你晚上下班,老公发微信和你说,他今天不加班,我们今天在家里做饭吧!
你现在首先面对的痛点是,做饭的话,谁来做?如果你来做,但你也很累,你需要老公协助你什么?
均衡分工才不至于产生心理不平衡,要不然饭还没吃,先吵起来了。
做任务,必须要双方都有事情做,才能彼此体量,不然一定是做的多的那一方觉得特别委屈,而没做的那一方觉得你小题大做。
如果确定了是你来做饭,那你就要考虑,我是下了车去超市买菜?那需要买什么?考虑到可能接下来未必会做饭,菜不能一次性买太多,还要综合彼此的口味。
如果不买菜,那就回想一下冰箱里有什么?哪些是可以用掉的,或者有没有什么更简易的方法,比如好像还有一些洋葱和土豆,做个咖喱饭?
最后就是确定好了方向,你做好部署,你要去超市买鸡胸肉,今晚吃咖喱饭,老公回家先煮好米饭,帮你把土豆削皮,你回家后直接做咖喱,等待熟的时候,可以顺便做一个黄瓜小凉菜,然后俩人很开心的吃起来。
规划,其实没那么难,因为其实你每天都在做。
有时候你体会不到,是因为如果你在上班,那可能你已经【被规划】好了,但如果你是自由职业,或者是类似保险、直销,这种行业,你需要一部分的自我规划,剩下的才是跟着组织的规划走。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你,规划不难,而且其实人人都在做这件事,只是可能有的时候你没意识到而已。
我所在的头马俱乐部叫做Life partner,是一家中文演讲俱乐部,那时候它成立还不到一年,我一开始设定的目标是,去掉自己作家的身份,换一个名字进来,从小白开始,用空杯的心态重新学习演讲。
进入后不久,我就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痛点,对俱乐部来说,招收会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每次来参加会议的非会员就需要被格外关注,因为他们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会员。
头马演讲俱乐部是一个国际型的组织,因此它对于会员的培养有非常完备的一套系统,但对于非会员头马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安排,因为每次参会都是自发参与,所以很多非会员会逐渐参会不积极,从而流失掉。
一个俱乐部,会员更替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如果老会员不续费,或者出走了,新会员暂时跟不上,甚至是没有新人加入,俱乐部就容易倒掉,甚至维持起来举步维艰。
解决新人入会,其实是为俱乐部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而如何留住这个来参加的非会员,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的宾客,这个就显得很重要了。
那既然看到了这个痛点,就会问到我能来做点什么?
我其实很大多数人一样,很懒,很容易发现问题找组织,希望借助组织的力量去修改,其实在职场里,这是80%人的心态,所以职场里才会有很多人都在抱怨,但却又啥也不做。
因为他们第一不知道怎么做,或者把去做想得太简单了,很容易变成:这还不容易,你把XX和XX全部都辞退了就可以了,或者,你给我多少多少万,我也能做。
说这种话的人往往就只是站在自己目前的这个小点上看问题。
不论是企业还是组织,他们的变动都是缓慢的,因为企业和组织的决策周期很长,对实验性的东西,他们从不敢大肆支持,因为风险性很高,最容易出现的是导向性。
所以我当时和俱乐部的主席反应,没有得到我预想当中的支持,这是必然的,每个官员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就好像你做为一个员工提了一个意见,你希望董事长立刻拍板说,我觉得这个很好,我让某某总和某某总配合你,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其小。
因为从想法到落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牵扯的人越多,其实越容易劳民伤财,为什么呢?
因为人越多,最难的不是做事,而是统一思想。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组织里最后都爱说,谁提议谁负责。听起来好像对提议者不公平,但其实你换位思考想想,这不也是对提议者的一个机会和考验么?
有的公司的老总门口会贴着一句话,敲门提问之前,先问问你的建议是什么?
以前我还挺烦这句话的,现在才觉得,没有建议的提议,其实就是抱怨。你不满意现状,但你也没想过怎么办。
如果你想过怎么办,那你其实无法授权他人,因为你的想法你自己最清楚,至于能不能落地,你自己去试一下就知道了。
企业里最麻烦的是员工思维,而大部分的员工在吵着说要升职加薪之前,其实只要稍微增加一些【规划感】,找到痛点的时候,想一些尝试解决方案,然后去争取组织或者企业的授权,个人的能力就一定会得到锻炼。
我那个时候最终得到的也是授权,组织不能派官员来支持我。
“如果你有想做的,你可以先做起来试一试。”这是那时候主席给我的回复。
可能有的小伙伴听完这句话会觉得很心寒,我费劲想了一个点子,最后你让我来做,还不给我资源和支持,但其实【授权】往往也是组织最大的风险,因为做成功了,荣誉是你自己的,做砸了,擦屁股的事情是整个组织在帮你承担。
有一半以上的人会在这里退出,因为他们觉得,这件事没别人支持,没有尚方宝剑,自己做不了。
我当时也差点就此终止,我当时提议的解决方案是:可不可以对那些现场表现不错的宾客予以关注,可以拉一个群,把他们聚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彼此关照,如果俱乐部的一些资深官员能给他们一些点评和反馈,那么他们下一次一定还愿意来。
宾客变成会员的前置条件是,五次参会,做过一次即兴,做过一次促进官员。
所以如果能让他们知道入会的前提,并且帮他们记录,还能帮他们做反馈,给予关注,应该很容易就打开入会的大门。
那时候的我想的太天真了。
没有上层支持,只有一个授权,这个时候我要怎么办?
退出,放弃,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我已经过了那个员工身份的阶段。
有人说,在头马除了锻炼演讲能力之外,还能锻炼领导力。
那也许这就是领导力的一个试炼机会。
我简单画了一个路径图,当你要做某事的时候,你要先解决的是:
自己为什么要做?【你的动机问题】
如果要去做,可能需要怎样的步骤?【路径问题】
做成了这件事,对你以及你的帮手有什么好处【利他问题】
每个人做事最开始的时候都有发心,这个发心可能很简单,我就是要帮这里,因为我喜欢这里。我就是要出书,因为我想纪念一下,诸如此类。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要去落地,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很多完成的方法和前置条件。
比如,我要把别人拉进一个群,先要让别人认识我,最好我还能有一个身份。
我要给别人做反馈,那对方如果能认可我的演讲能力,这样的反馈也许会更积极。
我希望其他的会员一块来帮我做点评,那就需要先从彼此有好感的会员下手,选择好说话,演讲能力不错,还乐意帮助我的人来做。
这个思考方法和刚刚那个你老公说今晚在家做饭,你的思考路径是差不多的。
为此我画了一张图。字比较丑,大家见谅。
那从这个图就可以推导出之后我要做的事情:
1、争取每一次会议都有一个上台的机会,表现自己,赢得关注。
2、每次至少与一名宾客达成链接,主动热情介绍入会标准,看看对方是否乐意拉入群。
3、赢取一个身份,更有力推进,后来获得了会员副主席助理的身份。
4、链接其他会员,看看对方是否有意向加入我们这个小组,协助点评和反馈。
做好了这四点之后,一个群就基本建立起来了,但这些还不足够。
因为我建立了群之后,我发现我其实不会做运营,那这样的话就尴尬了,我就必须要去学习,于是我一边翻阅秋叶大叔出的社群运营这本书,一边模仿之前参加过的秋叶大叔的群的一些做法,期间还要结合自己目前的能力和精力。
最后推导出:可视化、奖励化、层级化三个方面。
这是我目前在自己精力有限人手有限的前提下可以做的。
可视化:把宾客目前的到访次数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奖励化:给做得好的宾客奖励,包括如果完成了所有任务,可以入会的小伙伴,我还会送上手绘的卡片,以及毕业证。
层级化:按照宾客目前的进度,分成梯队,促使大家彼此加油,从毕业生里挑选学员,形成学长学姐带领制度,减轻其他点评导师的压力,最后达到内部自我教育的目的。
最后,时刻提醒自己,把一些内容做固定化模板,方便和他人交接,定期升级模板,更好的促进效率使用。
现在我们来盘点一下成果:
我完成了一个小群的建立,差不多先后上台了10次,宣传这个小群的目的和作用。
完成了60人次的对接,先后推动40人入群,成功促使24人入会,为俱乐部提供了近一半的会员人数,成立了5人的导师团,2人的助理小组,建立了一套基本的话术模板,一套晋级记录表格。一共发放了48张毕业相关卡片。
同时,在逐渐建立的过程里,也逐渐被其他官员看到,最后主动来帮忙和给资源,做到了角色预约提前为我们这个小群留出位置,同时其他官员也会从优秀毕业生里优先挑选助理。
这张图是我在卸任后自我总结的,看着好像挺牛的,但其实当年做的时候,我才没想过这么多……
如果你问我,做规划累么?
我告诉你,其实一点都不累,做执行最累,为什么不论多累的时候,我都没想过放弃呢?
因为这是我自己提出来的想法,所以只有我自己知道,要怎么去做执行。
做你自己想做的事,你不会说累。
现在想想也就懂了,为什么很多老板都乐意说,谁提议,谁执行。
如果这事儿是我提议,让别人做执行的话,搞不好那个人中途早就放弃了,因为我的想法,对我有意义,对他只是任务。
最后,我在开始做的时候就在反复问自己,做成了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好处,对帮助你的小伙伴有什么好处?
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所有的这些问询,反馈,都是通过线上完成的,我几乎是凭借线上交流在做自己的印象管理和团队管理的。
我没做过社群运营,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做,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尝试。
我是半个社交恐惧症患者,因为有任务驱动,所以迫使我开朗热情,主动链接他人。
我不做HR,但做这个项目,你一定会面临选人、用人的问题,一次不会可以做十次,十次不会就二十次,接触了60多人,我总能总结点什么。
主动链接看起来是自我推销,但【成交】是多维度的,包括了一开始我说的通过上台表现给别人留下的印象,通过链接的时候给别人的感受,以及入群之后对方的体验。
从销售来说,这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售前、售中和售后。
你的售前服务做的差,那么引流就不够,你的售中成本就会增加,被拒绝的几率就高。
你的售后体验做的差,你的口碑就上不去,就不能形成循环。
让别人来帮你,不论是来做导师,还是来做助理,除了真诚之外是目标,找到做这件事对他人有帮助的点,才是撬动对方可以帮你的路径,而如果你自己连我为什么做这件事都说不清楚的话,你怎么能观察到对方欠缺什么,在做这件事上能得到什么呢?
最后一点对我来说最大的体会就是,交接。
这是我完成这个项目最大的收获。
设定一个截止时间,以交接的心态去做,就会告诉自己,所有的吃苦都是在铺路,所有的难,都会分阶段。
以让位的心态去做事,就很容易跳出自己的维度看问题,从他人是否能听懂,是否能接得住的角度去看,你就很容易让自己做事变得系统化、可复制、可传承。
很多老板在企业里经常讲究【去中心化】【去能人化】,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大部分的做法就是研究如何用系统代替人。
我倒觉得,如果能人有一种被架空或者被算计的感觉,反过来报复企业,企业的受损也许更大。
让能人以交接的心态做系统化盘点,最好的方式是,你让他知道,自己空出来位置之后,你要去哪里。
人都是安全感的动物,不知道去哪里,就只能死死把住目前的位置。
我也是在逐渐做的过程里,思考过,我如果离开这个位置,我还能去哪里?
后来我又画了一张图。
梳理了一下目前俱乐部的几个角色的定位,以及角色和角色之间可能衍生出来的穿插关系。
然后确定了自己要做宣传这个门类【VPPR】,以及自己打算做的一些小挑战和小任务,【比如拍摄短视频啥的】。
思考的路径是同样的三个点,为什么?怎么做?好处是?这里大家可以自行推演一下。
从一开始的一个想法,到一个小步骤,最后到通盘的全局。
规划,让你明白你的目的,做法,以及驱动力,也容易让你复盘所有的定向收获和得到。
别以为规划这件事很难,你每天都在被公司规划,你也在规划你八小时如何打发,你在规划你的孩子,也在全盘考虑老公和孩子,两个家庭以及双方的朋友等等。
其实规划,就是你做饭买菜那点事儿。
生活都是复杂的,我们原本就具有面对复杂问题的能力,所以别怕。
拥有了规划感,你才能放弃你的员工感,逐渐找到CEO的视角,做自己人生的老板。
祝愿你看完文章找到了自己的规划感
努力从今天的规划开始
感谢你看到这儿
我是小川叔
地球和我都爱你
(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