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斜杠就老了!

1.做老师的大姐往常暑假都会带几个朋友小孩补习,象征性的收个几百,还管吃喝,跟外面的补习机构真是天壤之别了。
今年不同以往,风头正紧,同校的一个主任开私灶已经被撤职。她怕邻居举报,赶紧把几个小孩送回去了,收费这么少再被处分确实还真划不来。
我问当老师的这么累,还不趁寒暑假休息休息。"难呢!"她说,“在s市生活,这点工资怎么养娃,暑假送孩子去兴趣班就得这个数。”她伸出5个指头。
我告诉她,早上还帮人打了份检讨书。一名老员工利用公司工具干私活,被抓了个现行,领导看他年龄大了,就没有处罚让他检讨了事。
他苦恼地告诉我:“如果工资够用,谁会去挣些外快啊。不是钱闹得慌嘛!”
2.网络上衍生了一个新名词,叫斜杠青年。作为新一代标贴,火爆了微信圈、读书圈和商圈。
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斜杠青年是励志的代表。他们可以8小时乃至加班时间外,再兼一份职或身兼数职,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继而衍生的斜杠中年,相对而言就有些尴尬了。这个人群上有老下有小,年龄偏大,事业原地踏步,除了玩票性质的基本都为金钱所累。
做会计的朋友晚上给人代账,整天盯着电脑,患有严重的颈椎病。嘴里一直囔囔着不做不做了,手却很诚实,又接了几个单子。她说:靠几个工资吃什么啊!看着几亿的数字,我没伸手拿就算有职业道德了好不?
有些朋友做微商,可能太急于求成了,整日宣传产品。其他亲戚朋友们厌恶又不好说,直到直接在微信里发牢骚,谁整天发小广告,直接拉黑。她想挣钱,但方式不对。
3.我所在的小城,工资不高,消费却赶超北上广。好在没有房贷,没有车贷,日子勉强过,但日益增加的教育费是能预见的负担。
所以我也做了斜杠中年。最近在参加小说学习班,白天除了上班就在构思,晚上抽空翻看小说名著,有时间练练笔,还要陪孩子读书。
好几天没更文,不仅是完美主义和懒。正巧老妈去照顾生病的阿姨,我一边上班一边带孩子,感觉分身乏术,真是太累了。
如果有条件,做全职主妇并不是坏事,真的,这样既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照顾家庭。为什么要囔囔着在家没地位呢,上班也并不轻松。
我相信一位老师所说的:如果你想把兴趣变现,前期的投入真是很辛苦。如果你承受住了并经历过去了,那你就成功了。
4.什么都需要亲身经历,才会得到答案。我们羡慕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羡慕着我们。
扪心自问,你到底要什么?如果真的分身乏术,可以放弃一些东西,人这辈子不可能只靠一样东西、一个目标而活。
如果累了,也可以说句随缘,然后像父辈母辈一样,随波逐流、碌碌无为一生。恐怕任何有上进心的人都不愿如此。
司马懿“隐忍”、“含蓄”,韬光养晦数十载,熬死“奸雄”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终被孙子司马炎追封为宣帝。
美国电影巨星史泰龙,外貌平平,咬字不清,剧本被拒1855次,落魄到付不起房租,直到凭借《洛奇》和《第一滴血》站稳好莱坞影坛。
郑州二院的副院长陈泽民也是55岁才开始创业。他彻夜不眠的研究冷冻汤圆,想方设法改良设备和产品,把他三全品牌做到了专一和极致,他现在已是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的会长。
-
如果你停止,就是谷底。如果你还在继续,就是上坡。这是我听过关于人生低谷最好的阐述。
斜杠中年不敢像年轻人那样呼喊:我不是为了钱,我只是为了理想。现实迫使我们不敢理想化,偶尔浪漫一下也被认为是奢侈。
已经走到金字塔顶端的人,已然完成了他奋斗的使命,他们的后辈们只要顺着这条已修成的台阶就能轻松到达顶端。
而不成功的人因为诸多因素:出生地、家庭背景、教育程度以及自己的不作为,现在会有诸多挫折,事业和家庭不算稳定,生活过得不尽人意,但,每个人有追求各式各样生活的权利。
勇敢做斜杠中年,因为知道跌倒后会奋起直追,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并努力弥补,知道自己终归会奔向何方,也会因此而不懈地奋斗!这个世界终归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