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大事,要认真看待

白先勇评红楼梦

2017-04-21  本文已影响46人  嗷呜大王是也
白先勇评红楼梦

【摘抄】

1,

这是一本在顶点的书。

作为一个像曹雪芹那样敏感的作者,我想他虽然是在写小说《红楼梦》,写贾府的兴衰史,但是在无意中、在潜意识中,他同时感觉到整个文化将要倾颓、崩溃,一如他写到的:“忽喇喇如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我想艺术家有一种独特的灵感,特别能够感受到国事、乃至于民族的文化状况。或许类似于所谓的“第六感”,我觉得曹雪芹就显示出这种感受能力。所以他写的不光是贾府的兴衰,可能在无意间,他也替中国的文化写下了“天鹅之歌”。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它的意义更大。

2,

我们看这本书,第一是看贾府兴衰这条线,从开始它的情节发展就指向了贾府的由盛入衰;第二条线是宝玉出家,贾宝玉经过了生离死别,到最后悟道。

追寻这两条线索,看这本书才有了脉络。也有学者认为,其实这是一部贾宝玉的传,这部《石头记》,写的也就类似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成道的故事。

悉达多太子原本生长在皇室,享尽了富贵荣华,也娶妻生子,后来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苦,最后悟道。贾宝玉也是长在富贵荣华之家,也经历了许多生死离别,最后悟道出家。

所以,佛家的思想的确对曹雪芹影响相当大。

3,

《红楼梦》的版本学是大学问,有好多种版本。我在台大上课用的是里仁书局出版、冯其庸等人校注、以庚辰本为底本的版本,参照了其他的本子一起修订,并截取程甲本后四十回。庚辰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很老的一个手抄本子,只有七十八回。

我在美国教书的时候,用的是桂冠图书公司出版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版本,这个本子最初是在乾隆时代,程伟元用活字排了两版,第二版是一七九二年,叫作程乙本,后四十回加上去了,桂冠出版的这个本子注得也很好。

4,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林语堂《平心论高鹗》于我心有戚戚焉。

赵冈先生的《红楼梦新探》

余英时写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5,

白先勇评红楼梦 6,

贾宝玉在这个世上跟一个女性发生的一段俗缘就是花袭人,跟男性发生的俗缘就是蒋玉菡,后来这两个人结合,成为贾宝玉在世俗上面的两个肉体合而为一的俗缘的完成。他自己的佛身出家走了,他的肉身、俗体,留在这个世上,让花袭人跟蒋玉菡完成他在世上的俗缘。

7,

黛玉本人就是个诗魂,构成她灵魂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诗,她有诗才,有诗的境界,也有诗人的孤傲和寂寞,是个真正的诗人。

宝钗有诗才,但写诗对她来说是偶尔为之,她灵魂中不见得有多少诗的成分,儒家那一套占有她大部分的心灵,虽然她对画也很通,诗也很通,那不过是作为一个闺秀应有的修养而已,不像黛玉灵魂中就存有诗的特质。

她写《葬花吟》,写菊花诗,都是讲自己的命运和个性,她的感性真正认同诗,甚至生命倚仗诗,所以这两个人基本上不同。

白先勇评红楼梦 8,

那个《续琵琶》是谁写的?是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写的,他在这个地方用上了。这个《续琵琶》现在北京的昆曲院把它又重排过了。

贾府中,看戏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尤其是元妃省亲点的戏,更反映他们的命运。

这里面写的,应该有很多是曹雪芹回忆他少年时候家里演戏的盛况,我随便算了一下,《红楼梦》里面提到的昆曲,最起码有十出,当时比较经典的《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还提到《一捧雪》、《玉簪记》、《西楼记》、《钏钗记》、《八佾记》,曹雪芹的祖父写的《续琵琶》,特别是里面那一折《胡笳十八拍》,后来京剧改成很有名的《文姬归汉》,讲汉朝的蔡文姬嫁到胡人番邦,后来曹操让她回来的故事。

曹雪芹很崇拜他的祖父曹寅,曹寅很有学问,很会享受生活,自己写传奇本子。

9,

《红楼梦》讲的是什么呢?兴和衰——没有前面的华丽,衬不出后面的衰颓。所以他前面用了这么繁华绚丽的文字来叙述,强烈对比出七宝楼台、珠光宝气的背后,其实是很苍凉的哲学。这就说明一切都是镜花水月——佛家的哲理。

10,

黛玉睡不着了,你看这几句话:只听得外面淅淅飒飒,又像风声,又像雨声。又停了一会子,又听得远远的吆呼声儿,却是紫鹃已在那里睡着,鼻息出入之声。自己扎挣着爬起来,围着被坐了一会。觉得窗缝里透进一缕凉风来,吹得寒毛直竖,便又躺下。正要朦胧睡去,听得竹枝上不知有多少家雀儿的声儿,啾啾唧唧,叫个不住。那窗上的纸,隔着屉子,渐渐的透进清光来。这个写得非常凄凉。恐怕大家还年轻,没有失眠过,如果你失眠过,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而且也有心事的时候,被噩梦惊醒的时候,这一段就是那种情境。

11,

宝玉说道:“我有一个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他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在我肚子里头。”

12,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13,

一片白茫茫的雪景,船停在岸边,忽见有个影子走过来,剃了光头,赤了脚,和尚的样子。雪地里披着猩猩红的斗篷,多么鲜明的景象。一来了,跪下来,向贾政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合十为礼,就等于说打了一个招呼。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

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渺渺真人、茫茫大士,前面第一回的时候,也是他们两个出来,让宝玉下凡。现在尘缘已尽,要把他护送回去了。只见他俩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

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疾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那里赶得上。

14,

宝玉出家,了却俗缘,他还给父母的是一个功名,这是贾府所需要的;给他妻子宝钗一个儿子,这对儒家宗法家庭伦理是重要的;给他的妾,俗缘最深的袭人一个丈夫,这事才了了。

这个丈夫不是普通人,蒋玉菡跟宝玉之间也有一段特别的感情,所以他本身的俗缘,就在这一男一女的身上。这两个人是他最亲密的女性、男性,这两个人的结合,也就是宝玉的肉身一劈为二,在这两个人身上再合起来。他的俗缘才达到了圆满的结束。

白先勇评红楼梦

【感受】

很久没有看《红楼梦》了。

犹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读红楼,还是情窦初开不闻世间疾苦的年纪。虽然不是贾家这种大户人家,但也不愁吃喝,有时候的确不能明白这其中的落差与阶层,只觉得宝黛之间的情感动人,每每读到黛玉焚稿断痴情,是肯定要哭上一场的。

后来又读红楼,便是上学了。老师要求读遍国内外名著,自然要先拿四大名著开刀。课上讲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课下还要做许多习题,一堆人自以为是的在那推敲遣词造句之美,看着标准答案写下曹雪芹是如何想的。

再后来,就是高中了。我读的高中有着很严的纪律,非课本外的书都叫做:杂书。但是幸而这些名著还不算是。压力无处宣泄之时,变看一看红楼梦魇,看看第一炉香。总觉得仿佛是大观园里面的香消玉陨。

大学的时候也曾读过,学文学的嘛,从诗经一直读到当代,红楼梦是跳不过去的坎。老师给予它很高的评价,这样也好,那样也好。其实,也全是一场空。

如今读了白先勇先生这本,很多观点都很赞同,就好像心里的话由着他就说了出来。

谁也不知道这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都是凭猜测。揪着这一句话,再揪着那一件事,拼拼凑凑的就出来了一个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