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导读的疑惑和愤怒

2022-07-08  本文已影响0人  刘是我的姓

1、知道以后做不到,内心增加了一层痛苦,这是一种割裂,所以我们追求的是身心统合。

2、因为时代不同了,对经典的理解就发生了变化,这一点我特别不赞成。

什么叫做经典?就是千古不易。

经典讲述的是关于人心,人性即使千百万年,这是不变的。

经典上为了讲述仁义礼智信,会讲很多故事,如果你说这些故事发生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这可以。

但是我们读经典并不在乎这些故事,这些故事就像是指向月亮的那个手指,我们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在于这些手指,所以你不能说条件变化了,此一时彼一时。

就像法师讲的例子,孔子和老子的故事,这完全是以现在以自己的心去揣测古人之心,说的更难听一点,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你自己没有开悟的时候,你理解不了孔子和老子所说的话那可以,但你不能用自己的心来揣测往圣先贤。

导读中对于“礼”和“孝”的理解,我觉得是偏颇的。

3、“文化不是约束你的,而是让你变得更自由”,这句话没问题,但容易误导人。

没有自我约束就没有自由可言。

就像持戒一样,你先要去持这个戒被他约束,然后你和这个戒融为了一体,最后达到的结果是:持戒者无戒可持。

文化也是这样,你要先去被他约束,然后你和他融为一体,然后才能跳出来。

下面说的“破文字相”也是这样,你要先见到这个文字的相才能破掉,这个相你都没见到,你怎么破啊?

4、文化内涵的生活化,一旦走偏就变成了庸俗化和哗众取宠。

5、关于事有终始,物有本末,我完全不赞同导读中的说法。

这种解读是人为割裂,前面刚说了这个大学是一个整体,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你怎么可能从某一个片段里边来做解读呢?

这也是我最不理解的一个地方:上一次的导读中给我们讲的读书六法有一个: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你从整体上来把握的大局就行,你不要去着眼于字词。

这一次为什么一个字一个来解读?每一个字解读都对,合起来就对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每一个字来扣,专注于这种细节,合起来就是整体的意思吗?

本周实修:

没干别的,就是朗读《大学》文本,读够100遍再说。

我不计较于一字一词的解释,而是整体上来把握。

寻章摘句,雕虫小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