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项目怎么计算成就感
【引言】
电影《芳华》最后结束时,女主问男主“你现在还好么?”男主回答“看跟谁比?如果跟躺在陵园中的战友比,不敢说不好。”是啊!过得好不好,似乎要看跟谁比!在这里我想问在职场打拼的项目经理“你现在还好吗?”
【正文】
回想自己近20年的从业经历,如果老友相聚,问我过的好不好?我该如何回答呢!这是一个即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如果敷衍了事,就只能回答“还行吧!”。如果要认真回答又可能有项目经理才有的道不尽的苦水。另外还可以插科打诨,互相比惨,这种网络文章多如牛毛,几乎各行各业都有类似的内容,无非是极尽调侃之能事,抒发苦B二B之心情。
也许是人到中年的原因,开始喜欢思考以前不在意或者想不明白的一些问题,今天咱们就一起做一次深度思考,捋一捋什么是成就感,因为关于过的好不好的问题,往往体现在成就感上。
什么是成就感
成就感这个词,要分成两段来看:成就感 = 成就+感(觉)。
按照一般的世俗的看法,所谓成就和成功应该是同义词,成功人士一般也会做出超越普通人的成就,也就是所创造的价值比一般人的大,因为其成就大所以是成功的。成就在一般人看来具体表现在金钱和地位两个方面。时下,我们讨论某人是成功人士,要么暗指他钱多,要么暗指他的社会地位高,或者两者都有。所以成就是显性的,自己和别人都可以看得到。
成就感则是精神意识层面的,是自我的认知。在外人眼中,有些人似乎也没做出成什么成就,但是人家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有些人,虽然又有钱,又有地位,但是却抑郁痛苦。归根结蒂,成就感是一种感觉!
所以回答那个过得好不好的问题,似乎已经不难了,自己感觉好,就是好;感觉不好就是不好。但是如果自己感觉不好,却想让人看起来很好,那只能违心的回答了,尽量找一点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来和别人比一比。
计算成就感的方法
成就感的计算方法
成就感虽然是一种感觉,纯粹和精神意识相关,但是这种感觉实际上是来自过往所取得的成就,因此需要仔细思量和计算一番才能得出的感觉。成就感的计算方法,目前笔者发现了三种计算方法,如图所示,注意所谓“拥有的”,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
第一种算式:成就感 = 自己所拥有的 – 别人所拥有的
这种计算方法大概是绝大部分人采用的方式,把自己的票子、房子、孩子以及任何自己觉得有优势的东西拿来和别人比,只要能胜出就感到有成就。但是这个算式在现实中总会有正、有负。也就是总会碰到更厉害的人、瞬间被人家碾压。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第二种算式:成就感 = 自己所拥有的 + 别人所拥有的
这种算式当然也是在计算各种物质或精神的成就多少,但是利用这个算式计算成就感最大的优点是结果永远大于等于0,除非心灰意冷到极点,通常不会等于0。
第三种算式:成就感 = 自己今天所拥有的 – 自己昨天所拥有的
这种公式是用来个人修仙用的,也就是自己跟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只要自己在在物质和精神任何方面在进步,就感觉有成就。当然这种算式也会受到第一种算式和第二种算式的驱动而不自觉的使用,很多人努力的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拼命的工作,为的是取得更大的成功,然后再和别人比。什么时候能够自觉的和心态平和的使用第三种公式来计算自己的成就感,基本上就达到了精神自由的境界了。
因为职业的关系,笔者不免就会思考的作为项目经理该如何计算自己的成就感。刚入行的项目经理,往往偏重技术,喜欢自己动手,只要自己的技术比别人牛,自己就感觉有成就,这大概是用第一种算式来计算成就感。
但我所见的,真正取得巨大成就的项目管理者,往往是用第二种算式在计算自己的成就感,有责任和担当领导团队取得成功。不断计算个人得失人往往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我们所熟知的伟人和英雄,也往往是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了无穷的力量。普通人未必能够想到国家和民族这么大的背景,但是能够和一群值得信赖的人,干成一件事,其实已经足够让我们感到自豪了。
关于项目经理的成就感的文章,我写过多篇,都是我不同时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读者可以参考以下三篇:
《项目经理职涯的五道坎》
《项目经理的大人之学》
《宇宙、项目、人生和事业》
为什么需要成就感
成就感虽然是精神意识层面的事物,但是终究是由物质产生的,也就是人的大脑需要成就感。
人类大脑就像一部超级计算机,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所知道的最复杂的系统,它由850亿个可以独立工作的神经元(计算单元)构成,每个神经元与其他平均7000个神经元建立了网络链接,形成了一个具有600万亿个联结的巨大网络,这是银河系所有星球数量的3000倍,人的智慧不是由一个神经元产生的,而是由这个巨大的网络产生的。
与普通硅基计算机工作原理不同的是,大脑并不是按照串行的确定论来工作的,而是并行的非决定论来工作,即使每次输入都是相同的,但是得出的结论却不一定一样。这就是我们人类的物质基础。
长期的生物进化,大脑进化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人类的大脑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那就是发现模式的能力,所谓模式,对人而言就是知识。任何生物都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个体生存和群体生存。而人类凭借这种快速学习的能力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从进化地角度战胜了其他的生物,成为地球的霸主。
意识还产生了两个副产品即情感和自我反思,这种高级别的意识使人类可以更好的发现模式,而且可以分析和创造新的模式。
当大脑在工作的时候,就在不停的,甚至贪婪的寻找各种模式,如果没有则会感到无聊、烦躁,例如,我们为什么喜欢看书、运动、娱乐,所有这些都是有模式的。通过反思,人进而自己去创造一些模式出来,这就是创新的来源,也是人类所有文明产物的来源,因为创造了新的模式,可以满足人对模式(知识)的这种贪婪的渴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为何如此渴望成就感。
总而言之,成就感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天然需要,无法回避,无法自我否定,就连咸鱼都希望有翻身的那一天。成就感是来自于自我的情感,这并不是别人所赋予的,反思可以让我们更合理的计算自身的成就感。
注:关于意识科学的科普知识,读者可以参考《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无止境地寻求意义》以更全面地了解。
导致成就感挫败的常见原因
现实生活中因为不同的计算方式,想要取得自己满意的成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情况下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束缚了自己,孙圈圈(微信公众号:圈外孙圈圈)写过一篇文章叫作《三种思维定势将我们牢牢捆住》,笔者认为很值得参考。
第一种思维定式:工作与生活的对立
很多人将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似乎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即使按照这种定义,工作也不全是痛苦,而生活也不全是快乐啊,本质上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成就是在工作中创造的。
我们在说“工作生活平衡”的时候,我们常常在说“工作=付出=痛苦;生活=享受=快乐”。 然而,工作只是付出吗?当你感到自己在成长,是否有喜悦感?当做成一件事情,是否有成就感?当为他人带来价值,是否有满足感? 而生活就全是享受、不需要付出吗?与家人相处、教育子女、孝敬父母……这些,哪一样只是享受而不需要付出的呢?
第二种思维定式:强调性格,忽视能力
人的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性格、动机、价值观、经历、外部影响、角色以及能力,远远不是性格一个因素来决定的。除了性格还有很多能力可以后天习得,例如很多演员天生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但是拍戏的时候就像换了一个人,演谁像谁。一旦用性格将自己封死,就很难再有其他突破了。
第三种思维定式:无法摆脱沉没成本原理
按照经济学的定义,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例如付款、投资等等。比如说你以前投资做生意,赔掉了一些钱,并深刻体会到了创业的艰难,成功的机会非常低。后来又有朋友邀请你一起投资创业,并说这一次不一样,机会非常好,稳赚不赔,年化收益50%,请问你会投资么?
如果你是一个完美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这里的完美是指除了情感之外,你具备一切人类的智能,经过数据分析,你会精密的计算投入和回收之间的关系,并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但是问题就出在,人类是有情感的,往日投资失败的记忆,会让你迈入沉没成本的陷阱。
失败厌恶是人类心理的一种现象,当你曾经在某方面失败过,这种记忆会在你的头脑中萦绕不去,俗称“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你再次想到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比之前更加沉重。然而在决定未来时抱住过去不放,你必将面临沉没成本陷阱危险。
【小结】
跳出困境获得更大的成就,最终的解决方案还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也就是大脑的潜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来创造更多更大的成就,并且合理地计算自己的成就。对于步入中年的职场人士来讲,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学习,但不要进行重复而无用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增强自己关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