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小品简友广场散文

对孩子的教育,你关注了这一点吗

2020-06-24  本文已影响0人  HEYDAY

前两天,一个几乎从来不会和学生发火的同事在课堂上发火了。同事下了课和我们叙述事情的原委。原来,学生在课堂上吃粽子,被同事发现,同事上前制止他,但是学生看了老师一眼,竟然无动于衷,低下头又咬了一口粽子,完全若无其事。

我听了大惊,心中早已蹭起一股无名之火,按照我的想象,我可能会去踹凳子,或者把他的粽子狠狠朝地上扔,再狠狠踩上一脚。当然,我很明白这是我想象出的解气的方式。真正在课堂,我不会这么做。因为我非常清楚,当你真的怒了,并且做出发泄怒气的行为时,只会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糕,也可能会让自己下不了台,最后还没有让学生得到任何教育。

面对这种突发状况,我是非常赞同同事当时的做法。同事默默地把学生的粽子拿走,然后慢慢走到教室的小阳台,把粽子扔到了垃圾桶,然后在慢条斯理地洗手。根据同事自己的描述,我都能感到同事当时整个动作行为展现了怎样一种淡定和从容,在淡定和从容中又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威严。我真的觉得特别棒。适时的沉默是面对学生不尊重、无理取闹的最好的回应。同事洗完手,走回来的时候,跟学生说:“如果你不服,就去找年级主任过来,我就在这里等着。”我听完就觉得同事实在太有智慧了。

当学生继续吃粽子,其实就是在向老师挑衅,而老师如果没有任何作为,定然失去其威信,让学生骑在自己头上。而如果接受挑衅,用言辞和道理,或者用武力、用明显带有情绪的动作去正面对决,无疑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不好收手,还会有损自己为人师表的仪态。但如果像我的这位同事一样,若无其事地扔掉学生挑衅的武器——粽子,整个过程不说一句话,让学生产生道德压力,同时又用正当的行为表示老师对他不尊重老师行为的否定,学生自然会由一开始的挑衅到失去挑衅对象后产生了一种忐忑和害怕。他肯定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但当老师不去正面面对时候,学生反倒会开始不安和恐惧。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老师这时才再说话,并且不是指责的话,而是老师反过来“挑衅”学生,这个“挑衅”不是不尊重,也不是故意刁难,而是让侧面告诉学生,整个事件你做得不对,我做得没有问题,怎么做,你自己心里很清楚。这时候,学生哪里还敢真的继续纠缠下去,早就羞愧难当,被老师的威严震慑到。

在感叹同事的智慧的同时,我不禁思考,为什么这个学生会如此在众目睽睽之下去挑衅老师呢?我又联想到之后另一个同事班上学生的事情。这位老师在课堂上按照平时正常的点名提问的方法叫到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但是因为这个问题很简单,所以老师就按照平时的习惯让他继续回答下一个问题,我觉得这再正常不过,我也经常这么做。可是同事发现,这个学生立马脸色变得很难看,变得非常不情愿。同事分析这个学生其实是觉得老师在针对他,所以表现出不高兴的神色。我觉得很有道理。

一个学生故意挑衅老师,不尊重老师,一个学生认为老师挑衅自己,针对自己。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我觉得跟他们情感教育的缺失有关。

按照正常道理来说,一个已经就读高中的孩子,已经能够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但两个学生的行为明显表现出他们不尊重也不理解他人。而这样的人往往是个人主义,闭锁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只关心自己和自己狭隘的利益。他们对于外部世界始终处于一个防御的状态,生怕他人对其伤害,内心非常脆弱和敏感,但他们很多时候又会伪装自己,表现得天不怕地不怕,但事实上怕得很。当外部世界需要他遵守一定规则的时候,他们就以一个反抗的姿态,一个受害者的姿态或以各种方式拒绝。苏姆霍林斯基认为,个人主义始于缺乏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的源头是以父母为主的家庭教育。我想一个已经十七八岁的少年,还不懂得基本的尊重和理解,一定是从小情感教育不足。没有足够的情感教育,不懂得什么带来快乐,没有多样的快乐的源泉,比如享有父母创造的幸福是其快乐的源泉,那就非常不好,会造成或多或少的个人主义。因此,父母必须意识到以下这个真理:

“一颗播在童年时代早期心灵中的小种子,在成年时会长成一颗大树。一切都取决于播下的是什么种子和播在什么土壤之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