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们

2018-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no_repeat

想跟你先来个小提问;在平常跟人进行沟通时,你的言语里面,是“”出现的多呢?还是“我们”出现的次数更多?
”通常在什么时候出现?“我们”又在什么时候出现呢?
我们”背后,到底是什么?

介绍“我”;介绍“我们”

虽然很没有必要,但是可以先给这两个词来个定义。

”,单指一人,特指我自己。
我们”,指与我在一起的一些人?家人?班级?公司内小团体?社群?中国人?特指可以用一个词来涵盖进去的一群人。

给出“”的定义很简单,至于“我们”,就会有点麻烦,稍微复杂一点。

好,下一个问题;在日常中,你是如何向别人介绍“”,又如何介绍“我们”呢?

我先来哈:

以上是对于“”的介绍。

以上是对于“我们”的介绍。

可以看出,不管是“”还是“我们”,都可以用民族、地域、工种、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目的等等来加以描述,可见这些对于人的重要性有多高。

“我们” = 社群

你可能有疑问哈,为什么突然对这两个词开始分析起来。

对于“”和“我们”的思考,是源于赫拉利的《今日简史》这本书;书里提到,社群的瓦解是导致当今这个社会政治动荡(从毒品泛滥到极权主义政权暴虐无道)的众多原因之一。

为什么?
书中这么解释道:“几十年来,各类社群的成员减少了1/4。这代表有许多人需要在其他地方找到使命感和支持。”

我就在想,社群是什么?社群瓦解了吗?具体哪些社群瓦解了?社群瓦解带来了什么?

社群,是不是就指上边讲到的“我们”? 同一个民族,又或者同一个地域、同一个工种、同一个时代背景、同一个人生态度的一群人都可以被称为社群吧。
同一个写作群的“我们”,想当然也是一个社群。

那社群瓦解了吗?“我们”瓦解了吗?
并没有。

那瓦解掉的是什么?
被瓦解掉的是用来描述“”和“我们”的那些词:民族、地域、工种、兴趣、爱好、习惯、习惯、目的等等。

新的“我们”

科技巨头们利用最聪明的头脑们设计出让用户上瘾的产品,让每个人都沉迷于其中。他们利用互联网,配以最适的算法,利用人的天性和本质。

我们开始在乎社交软件中的转发数 + 点赞数 + 评论数,若被首页热门推荐,那简直就是多巴胺的爆炸。这也使得我们在线下逐渐沉寂,在线上越来越活跃。

时间和信息的碎片化,使得信息的传输从纸质书籍和杂志,到QQ、微信、微博、推特、抖音视频,一点点转变着。重磅新闻越来越多,追逐热点的人也越来越多,你对周边邻里却越来越陌生。

在经济飞速发展带动下,我们的信仰也随之而变,我们的价值观也在快速变化着。社会问题,道德问题,卫生问题,全球化的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多。

一位位草根的一夜成名和一夜暴富,刺激着我们,使我们焦虑地升级着我们那可怜的认知。每个人都疯了一般寻找着下一个风口,生怕自己掉队。泡沫的涨与破,庞氏骗局的轮回,模式的颠覆与创新,这一切都让这个世界处在最热闹的时间点上。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我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多。

读到这,你有没有感觉到有些东西就是变了,而且这个变化不曾停歇,他感觉不到累,一直在继续着。

是的,在这个唯变不破的时代,时代在变,世界在变,社群在变,我们在变,你我也在变,没有一个不变的事物。

但是,世界没有变,人性没有变,那个“我”也没有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