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房子读后感
2018-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Charlet
当代能称为先生的人不多,在我的认知里,王澍先生就是其中一个。
长沙这一座城市,是我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虽说我在这片土地出生,在这里成长,但是这座城市似乎与我毫无干系。姑姑家的房子我一直记忆犹新,房子建完才发现一楼是没有卫生间的,直到姑姑的公婆腿脚不方便,他们一家都是爬到二楼方便。正因为这样,姑父开始在一楼开辟了卫生间的位置,然后就是扩大厨房,再后来连小餐厅也开辟了出来。每年都会在姑姑家小菜园上演的就是去打偷菜的孩子,虽说骂人的话有点难听,但这些生活却构成了我童年的一幅幅画作。可是后来,我们都搬离了那样的房子,然后,我们开始怀念小园里的丝瓜苗。
去年表妹第一次从美国回到故土,文化的差异,让我不由问起第一次来中国有什么感受,她的回答让我胸口一震,她说:中国跟纽约没有区别,高房子和车、到处都是人,她想象中的中国不是这样。我给她描绘了小桥流水,她才点了点头。新闻联播里推送如何加快城市步伐,再快,便如书中所言,我们也许都快忘记我们是中国人了。
去南宋御街时,内心浮起的感觉就是长沙也有条太平街,只可惜,太平街成了一副小吃街、酒吧街的模样,关于这条街的记忆只能到九十年代老照片里追溯。现在想来,还好长沙曾有场文夕大火将这座城市毁坏大半,做为城市发展的绊脚石,他们终究只能是历史课本中的剪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