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愿这样潦草地死去
——《娱乐至死》读后感
对于人类世界的未来,乔治·奥威尔预言在1984年将降临了被老大哥掌控的噩梦,事实证明人类幸免于难,但存在另一让人毛骨悚然的版本缓缓露出了獠牙,奥尔德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一书中提出,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哪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人类社会从印刷时代进入电视时代,文字阅读逐步向图像阅读转变。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这极有可能成为现实。
印刷时代由文字主导,人们在书本中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阅读大量连贯的、有逻辑的文字后,形成个人独特的认识论,这是一个闪耀着理性光辉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基于观点的碰撞,对判断力、理解力和良知运用自如,具有超常的注意广度,严肃是这个时代的底色,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恰到好处地指导着人的行为处事。
进入电视时代,上述连贯话语遭到破坏,全世界被纳入同一个信息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地袭来,逻辑严密的文字话语备受冷落,人们青睐于直观了当的图像,电视上眼花缭乱色彩斑斓的图像一帧帧闪过,激起层层感官刺激的浪花,让我们无暇思考,只敞开怀抱迎接着新的信息。有人试图留住严肃思考的传统,但电子表现的本质就是娱乐的,只有打开微博、抖音等等软件,永无止尽地刷下去,新的话语内容无聊、表现无力、形式散乱。
信息变成了一种可以贩卖的商品,商人努力使其新奇有趣,而不是盼望其对未来生活有何指导作用,源源不断的信息与它们的受众之间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恰如亨利·大卫·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们匆匆地建起了从缅因州通往德克萨斯州地磁性电报,但是缅因州和德克萨斯州可能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需要交流……我们满腔热情地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可能却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柯勒律治关于“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同样适用于此时,在这个信息海洋里,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东西。
世界这个巨大的社区,地理距离缩进了,短短一天可以从地球一端飞到另一端,但心理上却是几乎一无所知的陌生人。
娱乐本身没有错,可人不该在所有事情都以娱乐形式表现的世界中生活下去,再这样下去,尼尔·波兹曼下了一个结论,人将变成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将剥夺我们深度思考、长久专注的能力,几个小时专注于一件事会很煎熬,手总是不由自主滑向手机,溺死在娱乐的海洋里。互联网的记忆如鱼七秒钟的记忆一样是短暂的,打开微博热搜,我们会对二十四个小时的事情了如指掌,但或许明天就忘记了,这个时代没有历史,如果子孙向我们询问,或许只能找出一个个短视频,期望他们能理解。娱乐使我们快乐,但没有限度的娱乐会将我们捆绑,反而失去自由。
意识到存在这个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娱乐至死就是娱乐一辈子最后走向死亡,可我不愿这样潦草地死去,死在碎片的时间里,死在与我无关的信息海洋里,永远追求的是理性和逻辑思考,拒绝成为那种肤浅和无能的人,拿起书本,放下电子产品,有深度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