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想要做的事!”——课堂教练技术的运用】
“教练技术正是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对领导力的召唤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个人和组织潜能开发技术,它集积极心理学、神经科学和领导力研究之大成,聚焦于行为改变和绩效提升,帮助人们释放潜能,实现最大化的产出。”——《高绩效教练》
充分相信学习者内在潜能传统的老师会用命令+强迫的方式,让孩子去做老师认为应该做的事、老师认为正确的事。更有甚者,认为“凶、狠”就是对学生的负责,纵容自己的脾气。这种做法不适用于所有人,更会扼杀一部分潜在积极,需要被正确对待的学生。
作为教练型老师,能帮助同学克服内心阻碍、建立目标、自信并专注于当下,从而最大化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能。
如果教师、父母受限于自身思维模式、自我潜意识,认为学生必须按照指令完成动作、或者强迫按照自己所教的内容、步骤来学习,那样会导致不少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是必须有人教,才能学会。失去学习主动性、高效学习力、深度思考力。
况且,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并非适合所有学生,也并不高效,教育初衷是用心陪伴每个孩子快乐地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并充分激发每个孩子发挥所长。
同时,不从一、两次考试成绩角度抛弃、放弃个别学生。顺应升学考试政策,帮助学生进入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学校。在这过程中,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拓宽思维通道,以便出校门后,学习不断,精进提升。
1、“教练技术”用意何在?
教练技术通过让学生进行自主抉择,来达到身心放松、注意力集中的效果,这种学习模式促使学习更高效。每堂尤克里里课,我会设置10—15分钟的小组自学、讨论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们互相交流、切磋歌曲弹奏的方法,我观察到有学生主动担任“小助教”,还有学生负责记录大家的想法,在一些需要集体合作演出的歌曲中,组员会自动达成共识:谁负责第一段、谁负责第二段、谁负责唱歌、谁负责弹奏……
老师需要做的是提醒用时、适时辅导。用规则来让学生们乐在其中,发挥学习能动性。这样就能相当于在课堂中多出来好几个“小老师”。制定规则,让小组中进度快的去带动进度稍慢的,并考查集体表演,这样大家就都能学会了。
针对不同学科、学生群体来设计课堂模式很重要。目前我在少儿尤克里里、吉他课堂中运用这套“教练互助式”学习机制,让学生们彼此带动、助推,意识到自己需要学、可以学好;并释放每个学生的内在艺术表现力、审美功能,使其积极主动、热爱学习,逐渐建立责任感、觉察感和信心。
老师在课堂中扮演教练的角色,帮助学生确立、分解目标;制定规则、边界;及时提供反馈、答疑。
教练互助式2、避免过于纠正
我刚从教时,曾倾尽全力约束课堂纪律,重心在管理学生身上而不是学习这件事本身。所以造成课堂纪律不仅不佳,而且学习效率也低。这不是因为智力水平,也不是因为太调皮,而是因为学生总是按照老师教的内容来学,思维没有打开,思维模式受到局限,空从记忆层面增加知识,而非提升思维。
比如老师说:“现在大家练习这首歌曲!第一段,跟我弹!第二段,跟我练!”会造成学生厌烦情绪。我发现不同学生习惯用不同手指弹奏、不同打节奏的方法、不同弹奏速度、不同弹唱音域……这些都应被允许,而老师有时会受掌控感的影响,误认为能有效控场的课堂效率最高,并且老担心学生掌握不好所学内容。
后来经过总结,我更多地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弹唱风格上,而非动作标准化、演唱水平,弹奏技巧。侧重鼓励学生展现自信的气场。尤克里里是很有特色的乐器,极易上手,轻松弹唱,能及时收获成就感。从零基础到会弹,难度没有小提琴,钢琴那么大。适合作为终身成长的绝佳伴侣。
所以相比于滔滔不绝地讲授,更重要的是需要给学生提供及时反馈。比如我设置的各类勋章激励、任务用时提醒、表演展示环节、解答疑难问题、组织阶段测评等,目的就是为帮助学生们建立自信,激发学生的内在自学动力、自我发挥。
我在辅导学生弹奏的过程中,不会告诉学生你要怎么弹,而是用手势示意学生,帮助学生自己来调整、纠正,“少言语、多示范”。因为正确的姿势就画在书本里,不用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教授。更何况,对于部分课程,口头教授宜为辅,观察学习为主,对画面的记忆更有利于调整正确的姿势。
如果一旦对学生弹奏的动作要求严格,并且不断示范和纠正,“这个弹错了!”“右手放松!”“架势不对!”……会导致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是否规范上,而过于紧张,评判自己的能力问题。表现为弹奏断断续续、记不住歌词、信心不足、舞台台风欠佳,也不敢主动上台表演。
这会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评判自身能力,而非动作本身。评判是自我最大的敌人,如果经常给自己心理暗示紧张,担心失败,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失败。
提供各类反馈3、如何让孩子遵守课堂规则?
有两个办法——第一:开始时予以说明。比如我会说:“自学弹奏时间为10分钟,在此期间内可以互相走动。我会时不时在黑板上记录用时,在结束前1分钟每组组长上台抽取出场次序!”第二:让学生组织讨论制定规则,让其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来自己学会如何处理。
比如针对在听被人表演时发出吵闹声。学生们在讨论中创造他们自己同意的一套规则。“可以用封条贴住嘴巴!”“可以让说话的同学站出去!”“待会演奏,吵闹的同学不许参加!”“考查所有同学弹奏水平,这样就会认真准备,不再说话了!”“转移注意力,互相打分,这样他们就没时间说话了!”“组织优缺点评比,不认真倾听别人弹奏、回答不上来者取消考试资格!”……
很有可能这些规则和老师的要求非常接近。我们应容许学生提出任何观点,包括看似荒诞的言语。因为这样孩子们才会毫无顾忌地说出所有的想法,并在前一个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脑洞大开,想法迭代精进,渐渐地自我引到正确的方向上。
当提出的想法确实和我们想要引导的方向有差异时,可以进行总结、筛选,并去除大家认同的不合理的做法。这种民主讨论制定规则的方法,无须通过老师的输入,学生会在更大程度上认可、理解并掌握的课堂规则。
教练技术是技能更是艺术。除了本文所列举的要点外,还会有其他方法。我在课堂中运用教练技术的核心是:让学生自己认为这是想要做的事。教练技术设计的初衷为了能让孩子面对遇到的问题,充分释放自身解决问题的潜能。
本文我主要阐述用教练技术营造课堂整体氛围。下篇我们着重就“教练技术在个体上的运用——教练式辅导”作出讨论。同时,也通过举例说明管理者与领导者父母、教师的区别所在。
最后,提一则真实花絮:在一次课程结束后,一个学生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老师,我觉得你像国际教练!”
“哦?!”我笑了:“什么是国际教练?”
“我爸爸有位国家乒乓球队教练朋友,我曾听他们说怎么培养合格的队员,我感觉和你的上课过程很像!”
我满心欣慰,看来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