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青春想法

因为经历过颓废,才更懂得珍惜

2017-12-26  本文已影响241人  温音宁

温音宁/文

01

大二那年,大概是2009年吧,我还没有买电脑,需要时才去图书馆用公共电脑。

不经常在寝室呆,因为其他同学除了睡觉,大多数时间都在玩电脑。我们生活没有过多的交集,便没有了过多的共同语言。

我曾经说过,要在大学时实现经济独立。所以买电脑什么的,必须靠自己。

可大学一年过去了,穷得叮当响,兜比脸干净。不仅对大学失望,还对自己失望,踟蹰不前,不知道目标在哪。

大学的宽松环境里,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平时吊儿郎当,考前挑灯夜战。不仅我是这种状态,专业里大部分人都是这种状态。

当时的我想:这和高中有什么区别呢?!反正我是不喜欢我学的经济学专业的,一则需要用到许多复杂的数学模型,太烧脑;二则老师水平一般,讲课不生动,比如《西方经济学》这门课,老师居然说“只讲全书三分之一,其他的内容讲你们也用不到,也理解不了”;三是背熟了,就可以拿高分,没意思。

大学之大,无处容身。

想逃离这种状态,却又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有浑身的力气,却不知道往哪里下手。

一个词:迷茫。

一个字:丧。

02

宽松的环境,这是大学最不好的地方,也是最好的地方。

人容易堕落,消沉,没有斗志。好些人混了几年才反应过来,特么就要毕业了,不是自己上了大学,而是被大学上了。

我专业有一个人专业课学得差,老想G点从不关心绩点,挂科无数,索性不读大四了,没有拿到毕业证学位证。

有次在学校公告栏里,我发现,几乎每个学院都有因为成绩不达标被劝退的同学。我想起了高晓松说的,一群人中,也是呈正态分布的,有些人极端,有些人平庸,有些人拔尖。我应该是属于平庸里面的。

有人建议应该缩短大学本科的读书时间,反而能增强大学生的紧迫感,因为其他时间大学生也没干正事。

说的好像有点道理,我大学的前两年真是一溜烟就没了。尤其周末没课时,很容易睡一个上午,然后下午很自然地流逝,一天很平常地过完。这样下去,大学四年也很快会过完。

表面上,浪费的是时间,其实是一步一步把自己逼上悬崖。

表面上,荒废的是时光,实际上是逐渐葬送了未来的可能性。

茨威格说: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我记得一个很厉害的学长说过:不能闲下来,懒散的环境中,一事无成。

确实不能闲下来。大学里,要努力地做好想做的事,我身边,有同学参加飞思卡尔大赛、挑战杯,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也有人骑着破车,环游中国;还有人开火锅店,创起了业;还有人三年修完全部学分,提前毕业。

大三的时候,有这种强烈的感受:在大学不留下点痕迹,会对不起自己。

于是,我打算挑战自己,干脆写本长篇小说吧。

03

图书馆,成了我的主要阵地。还好,当时没买成电脑,如果买了,多半是在寝室里刷剧看片。

写作,很考验体力、脑力和耐力。为了保证输出,还必须保持输入,看大量的书。

我记得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本书是《毛泽东传》,这本书介绍了毛主席的生平大事。其中,有个片段让我很有带入感。

毛主席离家求学时,给父母的信上写着:孩儿立志出相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独自一人,外出求学。空空行囊,满满希望。

看得我热泪盈眶,这写的不就是我吗。

我老家在一个小村庄,村头放个屁,村尾能听到那种。小地方的人,特别渴望成功,因为真的不想过穷困的日子了。

那时候读书,就是为了能挣大钱。有次看罗振宇采访罗永浩的《长谈》,罗振宇说,读书就是为了稻粱谋,很单纯,很功利,很真实。

就是这种感觉。

04

大学的后半段,我凭借奖学金、学工助理补贴、稿费等,实现了经济独立,买了笔记本电脑。

毕业后,历经国企秘书、上市公司主管、创业者、中学老师等职业,尝遍人生许多味,最后发现,原来自己还是比较喜欢文字的,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叫做自媒体,所以一直坚持写字。

打开朋友圈,发现被毛主席的头像刷屏了,原来今天是毛主席的诞辰。

我突然对突然想起了毛主席年少离家时写的那首词。

人还是得努力,还是得对自己狠一点啊。很多时候,事情没能如愿,是因为人的局限。况且,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穷,真的是活该。

不忘初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