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情要积极做,合作的事要适度做 | 2016.08.16
作为一颗嫩芽,想要破土而出,你需要积蓄营养,才能释放力量。
作为一名传统公司的底层技术研发,得到的信息量是微乎其微的,当我想踏进未知领域时,有多少雷区我是不知道的,今天差点踩雷。
上周刚好项目a正式立项,盘算着通过这个项目往产品职责切入。既然切入,就要找到切入点,最后选择在PRD上。 因为项目a所属项目A系列的产品一直都是没有正式PRD的。前任产品经理要么拖着不做,要么敷衍了事。而项目a的PM从立项开始,也一直没有产出PRD的意向。
于是就有了下面一段邮件对话(处理过):
PM:PRD你们这边有模板吗?
我:没有啊。
PM:那你们之前是怎么做的?也是没有所谓这个东东。
我:项目A系列一直就没有PRD,关于内容的填充,我可以试着协助你去完成。
PM:那你可以先写一个草稿吗?
我:好的!我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做一份PRD草稿。但是关于产品功能的定义,我还有一些疑问,所以在做PRD前,我们能否做一次沟通?时间最好在本周四8.16前。
至此,我的目的达成,切入PRD的工作,同时说明是草稿,即最终审核权还是交给PM,即风险转嫁。似乎一切很顺利。
万万没想到,我差点踩雷!
关键时刻,有人提点了我,并及时在接下来的邮件中纠正了方向。而在后续几个Boss的委婉回复中,我也渐渐体会到这其中的关系微妙。总结如下:
雷区1:PRD属于PM的职责,“越俎代庖”需要极其小心,现在时机尚早。
雷区2:公司内部各个利益集团关系复杂,简而言之,我属于集团A体系,而那位PM属于B体系。当我“主动”做了PM的事情后,项目失利,B体系就可以归责于A体系人员多余的动作,而项目成功,则功劳依然属于B体系。
今天的体会
1. 在传统行业中,想靠自己打破资源不对等,是需要精心规划与布局的,非常需要一位“引路人”;
2. 敢于依靠自己的判断走出第一步,但也要避免冲动的行为,我的做法是,当感觉似有不妥时,缓一天再决定。
3. 鸡汤里总是在讲“用主人翁的心态来参与工作”,这本身没错。但也要把这种积极的状态用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场合上,才会事半功倍。你问我什么才是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对不起,我也不知道,我也在摸索。
明天的准备
明天,PM会来我这边具体讨论产品功能的定义,而我通过今天所学,明天的【应对策略】是:
1. 阐明职责:作为研发,我知道的是项目A系列产品的功能是可以实现的,但我不知道A系列产品应该具有什么功能。应该具有什么功能是PM决定的事情。不是PM来问研发我们要做哪些功能,要问,应该去问市场、销售、运营、客服,包括客户。
2. 争取资源:同时,我并不拒绝学习和接受挑战,如果真的需要我来协助完成PRD,我需要至少1个月时间学习调研、了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