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学习心得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答欧阳崇一书》35.4心得感悟

2017-07-03  本文已影响35970人  黄磊的简书
《答欧阳崇一书》35.4心得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答欧阳崇一书》35.4心得感悟

【原文】

      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臆。夫逆诈,即诈也。臆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

    不逆不臆,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不逆不臆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臆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臆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臆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崇一谓其惟良知莹彻者,盖已得其旨矣。然亦颖悟所及,恐未实际也。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无自欺也。虽不臆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常有求先觉之心,即已流于逆、臆,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觉合诈之所以未免也。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译文】

      来信又写道:“人情诡诈,层出不穷,如果用诚信来防御它,往往受到它的欺骗。要想觉察人情的诡诈,自己就会事先猜度别人会欺诈我,就会臆想别人不相信我。逆诈就是欺诈,臆不信就是不诚信。被别人欺骗了,又不能觉察到。能够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无故臆想别人不相信,而又常常能预先觉知一切的,唯有光明纯洁的良知才做得到。但是,其间的差别十分微妙,常常是背离知觉而暗合欺诈的事情发生。” 不逆诈、不臆不信,但是做到先知先觉,这是孔子就当时的社会情况而言的。其时,许多人一门心思想着去逆诈、去臆不信,反而使自己陷于欺诈和不诚信。同时也有人虽不逆诈、不臆不信,但不懂得致良知的功夫,往往又受人欺骗,因此孔子有感而发,说了这番话。孔子的话并不是教人以此存心而一味去发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存心去发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正是后世猜忌险薄的人所做的事。只要存有这个念头,就不能进入尧舜之道。不臆不信却被人欺骗的人,尚且还不失为善。但还比不上那些能致其良知,自然能预先觉知的人更加贤明。你认为只有良知光明纯洁的人才能这样,可知你已领悟了孔子的宗旨了。但是,这只是你所领悟的,并不能落实到实践之中去。良知在人的心中,恒通万古,充盈宇宙,无不雷同。此正是古人所谓的“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无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人乎?况于鬼神乎?”你所说的背离知觉而暗合欺诈的人,他虽能不逆诈,但他或许不能真的自信。他或许常常有先觉的念头,但他却不能常有自觉。常常希望能够先觉,这样就已陷入了逆诈和不臆信,已足能蒙蔽他的良知了。这正是他不免背离知觉而暗合欺诈的原因。君子修学是为了自己,不曾忧虑被别人欺骗,只是永远不欺骗自己的良知罢了。所以,君子不欺骗,良知就没有虚假而能真诚,良知真诚就能光明。君子自信,良知没有疑虑而能光明,良知光明就能真诚。明和诚彼此促进,因此良知能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就仿佛明镜高悬,任何事物在明镜前不能隐藏其美丑。什么原因呢?因为良知没有欺骗而诚信,也就不能宽待别人的欺骗,若有欺骗就能觉察。良知自信而光明,也就不能容忍不诚信,如果有不诚信存在就能觉察。此亦称为“易以知险”,“简以知阻”,也就是子思讲的“至诚如神,可以前知”。但是,子思说“如神”、“可以前知”,还是当两件事看待了,因为这是从思、诚的功效上论断的,仍然是给不能事先觉知的人讲的。若从至诚上来说,那么,至诚的妙用即为“神”,而不必说“如神”了。至诚就能无知但又无所不知,也就不用说“可以前知”了。

《答欧阳崇一书》35.4心得感悟

【心得感悟】

      上周末参加了上海致良知同学会举办的大型线下活动,真正领略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老师们的睿智付出、百亿企业家们的真诚大气,这是一个体力上支出、精神上收获的周末。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带着立志的发愿,回到杭州再读阳明心学,更多了几分亲切、几分理解、几分认知。

        欧阳崇一的问题非常有普遍性,即使如今天也具有现实的广义困惑性。“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臆。夫逆诈,即诈也。臆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人性复杂多变,如何去辩别其是否真诚,如何察觉其是否狡诈,如果轻信容易上当受骗,如果猜疑臆断又会掉入不信任人的不义魔障之中,确是个让人困惑的难题。读罢先生的文章,如拨云见日,心中的迷惑也解开了不少。主要感悟有几点:

1、看人之大,你看到的即是内心的投射

    我见即我心,很早就听说了“宋人疑斧”的故事,当怀疑邻居偷了他的斧子时,你怎么看那人都是小偷,处处都象;而当事实证明他没有偷斧时,怎么看他也不象小偷了。我们很多时候对世界、对别人的不信任,其实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我们担心对方的能力超过自己,会算计图谋自己,而我们却无能为力一筹莫展,或者上当受骗却一无所知。我们因为自身存在着阴暗的负面心理,虽然不一定会害别人却处处设防,从自己成为心的奴隶,患得患失。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而当心灵处于担忧惊慌怀疑臆断之时,人的智慧基本等于零,又如何不被人欺诈蒙蔽呢?如果不相信春天,那么即使叶绿花开又如何?如果不相信美好,那么即使黑暗过后黎明来临又如何?用善看世界,处处都是生机;用恶看世界,处处都是杀机。在一次会议上,知名企业家康恩贝的胡季强总分享自己在学习了致良知后,心如同从牢笼里释放出来一样,现在用一百亿换他回到原来的状态也不干,心的力量可谓大矣!因此,从主观上来讲,我们应该把心门打开,选择首先信任别人,如果从一开始便怀疑臆断,那么“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相信的力量是伟大的,正如温总理所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2、不欺而诚,自信而明

        在上海的学习中,白立新老师充满激情的宣告“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已经来到,让我们为之而奋斗终身!”,令人倍感鼓舞。而当今的现实是,一方面以习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口号,全社会兴起了弘扬中华传统精粹文化的热潮,而另一方面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过度发展经济对传统文化复兴重视不够,社会的诚信体系遭到破坏,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前些年连一个过马路摔倒的老太太要不要扶都引起了社会的热议,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徳都已不复存在,由此可见信任机制的重建任重而道远!而当今商业文明中的欺诈行为更是防不胜防,从三聚氢胺到地沟油,从瘦肉精到苏丹红,无一不动摇着社会的诚信体系。而能够察觉照见的最好方式便是不欺自信,当我们不自欺欺人,则良知的诚便能让我们明察,当我们自信时便不受迷惑,能明察则会更加真诚。“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所以我们还是要修好自己的内心,做到“不欺、自信“则魅魑魍魉之辈必然无处可遁、自现其形。当你修一颗真诚无欺的致良知之心,才能常觉、常照,洞察于毫厘之间。

        我不久前有一个沉重的教训,和一个认识五年多的同学合作开一家会所,结果刚刚装修完即因为理念分歧太大而分道扬镳,投入的三十多万元也一时难以追回。当时情绪非常低落,怨天尤人,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对一切人和事都不敢再去相信。现在读罢此文,痛定思痛,问题还是出在自己的贪念上。会所成立之初,我们的理念是帮助别人从身、心、灵疗愈,可是在深层次上却仍是以利益为上,急于求成,经营的理念更未以客户至上为核心,我本人当时因为只看到项目的预期收益而忽视了人心之本,连最基本的人性考察也没去调查就匆匆上马,心已经不复平和,其实内在的“不欺”、“自信”已经荡然无存,在利益心的驱使下失去了明觉的能力,最终被人利用也是自取其祸而已。故“一生的果效皆出于心”,这正是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这次的教训,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心不够洞澈通达。

3、至诚则无知无不知,以不变应万变。

        禅宗有一个故事,六祖慧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典故深刻地刻划出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 而我们今天学习致良知,同样只是关乎我们的内心。我在分享了学习心得感悟后,面临着两种不同的回应:一类表示支持,一类表示怀疑不解,甚至认为我是在作秀、自命清高。要说自己的内心不动摇,那绝对是伪了。之所以能够坚持到现在,一是要感谢阳明心学致良知的伟大力量,二是要感谢老师同修们的砥砺鞭策、相约同行,三是要感谢自己的选择和坚持。今天的文章中,阳明先生提到“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深有体会。当对方未伤害欺诈你,你若至诚,则不会无端猜疑臆测,也可以无知,不必去试图知道你无需知道的东西;当对方有不轨之心时,你若至诚,则会因诚而明、明、诚相生,从而能够常见、常照,洞察未知的隐患,因而无不知。我们不必畏惧未曾发生的未知,也不必畏惧已经发生的已知,心若有良知,循良知而动,则泰山崩于前又如何?

          记得白立新老师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九个字改了一个字,将“平”改成了“利”,一字之差,可谓差之千里。平天下的目的是为了扫除异己独占天下,而利天下则是以一颗包容心去海纳百川,水利万物而不争,当有此心,即是依良知而行,循天理而动,必得天助!习主席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即是为了缔造世界命运的共同体,必然会得道多助,从中国梦延伸至世界梦,其自信不欺、至诚而明的伟人风范,正是我辈当效仿追随之楷模!

《答欧阳崇一书》35.4心得感悟 《答欧阳崇一书》35.4心得感悟 《答欧阳崇一书》35.4心得感悟 《答欧阳崇一书》35.4心得感悟 《答欧阳崇一书》35.4心得感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