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到高效沟通(下,图文原创)
(承上):
高效沟通的一个“中心”:以达成协议为中心。
协,就是“协作”的意思;议,就是“议定”的意思。也就是说,为了“提高效率、解决问题、达成目标”,不管何种类型的沟通,均应追求以“达成协议”为中心,千万不要让沟通陷入无谓的争执、表白、争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战”状态,而应在“达成协议”的中心指引下,求同存异、相向而行,该妥协的妥协、该让步的让步,直到得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协作议定”,并成为此后人际间、部门间高效工作的“机制”;
高效沟通的两个基本点:快,快速达成协议;省,省时省力,为沟通双方省时省力。
沟通是需要花费时间和成本的。为了“提高效率、解决问题、达成目标”,不能让沟通陷入旷日持久的“争斗僵局”。所以,沟通应追求效率,追求“快速达成协议”。如果双方陷入沟通僵局,谁也不肯让步或妥协,只能敦请上级部门或更高阶领导出面调和,就沟通而言,主打一个“快”字。而一旦快速达成了协议,大家的注意力由“沟通”转入解决问题的“行动”中去的时候,于公于私,都能帮助沟通双方省时省力,无须在毫无价值的辩解和争议中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举个栗子:至今犹记得当年我还在日企做生产课管理人员时,开“每日制程控制例会”的场景。
此例会的主题、时间、人数是“受控”的,只分享和跟进近期出货的各订单进度、全公司十三个大部门的部门主管与会(有时外出或请假的,由指定职务代理人出席)、不超过半个小时。
每天下午四点半,一号会议室的门准时关闭。迟到的主管必须接受惩罚,只能进门后站在门口“罚站式”参会(迟到两次,训诫处分;迟到三次,警告处分;迟到四次,小过处分;迟到五次,大过处分.....我们那间鬼公司的出发是“双罚制”,也就是当时惩罚一次,年终评价再罚一次;另外,凡当年度有过两次以上大过处分的,取消明年的升职和加薪);
会议一开始,没有寒暄,没有套话,“数据管制中心”(控制生产进程的总控中枢部门)主管直接发问追踪各个订单:“****号订单现在到了哪个部门?”“昨天某某部门答应某订单大货在今天下午三点前全部下到某部门,请问部门主管,大货下完了没有?”“为什么没有按承诺把东西下到下一部门?还要多长时间可以做到?”......一般二十来分钟,近一周到十天需要出货的订单进度,便可全部追踪完毕。剩下的时间,用来处理订单异常、进行部门间支援协调、安排晚上或周末的加班赶货。半小时以内,会议肯定结束,如果没有结束,说明此次沟通“失控”了,会议主持人也会遭到警告处分!
在提问追踪环节,各部门主管的神经绷得很紧,因为问题问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如果此时主管吱吱呜呜无法在第一时间给出肯定的数据应答、或者给出的数据与上下部门的主管们提报的数据有差异、或者给出的数据与资讯部门统计的流程卡数据不匹配,那么此主管也得站门口去“罚站式”参会(两次以上罚站者还是警告处分,其他惩罚如上)!
为了避免“罚站式”参会,更为了避免处分,主管们在进入会议室之前,一般会把生产进程中各种沟通和统计作业做得很到位,比如现场数据的更新啊,与上下部门的数据口径比对啊,与资讯课的流程卡数据比对啊等等,力争在进入会议室之前,对各种数据和细节了然于胸,一旦问起,可以在第一时间给出肯定的、准确的、及时的响应——毕竟,但凡不能快速达成协议、不能省时省力地解决问题的沟通,不就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和金钱么?
高效沟通的三个原则:对象原则,环境原则,自控原则;
由于沟通是“人际间”、“部门间”或“职能间”的,大家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再加上考核指标、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等等的差异,要快速达成协议并不容易。所以,沟通时既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势而异”;又不能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只管自己“说”得爽,“聊”得high,而不去顾及沟通对象(他们是其他人、其他部门)的感受。
毕竟,在现实的世界里,沟通是围绕“提高效率、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目标而达成协议的过程,为了让达成协议的过程更“快”、更“省”而不仅仅只是说得更“爽”、撩得更“high”,我们在沟通时就得紧盯三大原则:
——对象原则:做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到中国人说人话,见到“鬼佬”就得讲鬼话了:),善于观察和发现沟通对象的层级、表达方式、说话习惯、接受方式等细节,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沟通技巧,以便快速与沟通对象聊“对位”、撩“对味”;
——环境原则:做到“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根据不同的环境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沟通技巧。有的环境,就适合挽起袖子扯下领带拍着大腿喝着酒骂着娘和别人“骚聊”;有的环境,就得穿上西装打好领带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小口啜着咖啡或红酒轻声细语温文尔雅地和别人“浅撩”,这样才能有最好的沟通效果、也才有可能更快地达成协议呵;
——自控原则:沟通时一定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一句话可以说得人笑,同样的一句话也能说得人跳”。为了让沟通对象精准地了解我们沟通的意图和目标,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猜忌,沟通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让沟通对象精准地把握沟通的内容,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者误判。
在近三十年的工作历练中,也确实碰到过一些很有“个性”的沟通对象,在沟通的时候特别强调自己的姿态或立场,从不考虑“对象、环境和自控”,在一顿暴雨般的输出后,动辄把“你别怪我呵,我这个人说话就这么直!”挂在嘴边。其实,别人“怪不怪”他/她是另一回事,当一个沟通者在人际沟通、部门间沟通的时候,居然把证明“自己很直”放在首位,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环境的约束和自我情绪的控制,那么这个人到底是在用沟通“提高效率、解决问题、达成目标”,还是因沟通不善而“制造出了更多问题”?
高效沟通的四大技巧:望,闻,问,切;
也就是沟通时,不要把“能说”、“会道”、“抢话题”、“撇责任”啥的当成沟通技巧,也不要仅仅把“微笑、表情管理、眼神、身体语言”当成沟通技巧,而是从可控角度出发,在沟通时注意如下四大技巧的灵活运用:
——望:就是观察,做到“目中有人”,通过观察,揣摩沟通对象的层级、专业、文化水平、性格特征、沟通时的关注点等细节,以便做到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调整好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沟通风格,因应上面说过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闻:就是倾听,在尚未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或者尚未了解到问题的本质之前,先闭上嘴巴、认真聆听,切勿断章取义、偏听偏信,在聆听、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问:就是善问,要善于在沟通的现场,提出自己的疑问、并接受别人的询问。前面有说过,沟通是个“互动过程”,切忌搞成专制武断的“一言堂”局面,所以必须学习并应用“问”的技巧;
——切:就是在“望、闻、问”基础上的基本判断,包括此次沟通的主题、目的、期望值、沟通对象的状况、有没有什么可行的备选方案......另外,“切”还包括基于判断基础上的、有可能采取的行动计划(至少是找到行动的切入点)。
沟通,不就是在“互动控制”的过程中,沟通者们通过“有来有往、有问有答”,来不断地观察、倾听、善问、判断,以“提高效率、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吗?
高效沟通的五种智慧:沟通需要技巧,沟通更需要“智慧”。而沟通者最常用、且人人都能拥有的智慧,不就是“有话好好说,有话直接说,有话当面说,有话马上说,有话让别人也说一说”么?
有话好好说,意味着在沟通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好好说话、好好倾听、好好提问、好好回答,不要让情绪支配了自己的语言、不要让情绪操纵了自己的话术,更不能让情绪冲昏了头脑,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到最后,“沟通”变成了情绪的宣泄或对抗,是很难把高效沟通做好的;
有话直接说,意味着在沟通(尤其是工作沟通)时能做到一针见血、直入本质,不要各种迂回、各种兜圈子,说了半天不知道你想说的到底是什么,那沟通就会变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有话当面说,意味着有观点也好、有建议也罢;有问题也好、有解释也罢,最好当面讲清楚,不要“该说不说,不该说乱说”,“当面不说,背后乱说”,把好好的沟通,变成一场“背刺”、“暗战”或“算计”的拙劣游戏;
有话马上说,意味着有什么话要说也好,有什么问题或建议也罢,最好控制一下时效性,当时就马上提出来,千万不要等到黄花菜都凉了好久、甚至问题和伤害都已经造成了,才提出问题或建议,让人听起来不是个“事后诸葛亮”、就是个“幸灾乐祸”,对于人际关系和高效沟通都不是一件好事;
有话也让别人说一说,意味着别当“霸总”,别搞“一言堂”,因应沟通的“互动”特性,应该做到“有来有往、有问有达”,沟通者既可以自己提出问题,也要容许别人提出问题;沟通者既能自己提出建议,也要给别人提建议的时间和机会,这才是高效沟通的智慧。
高效沟通的六个细节:不管是人际沟通、还是部门间沟通,为了“提高效率、解决问题、达成目标”,还须专注六个简要但也很重要的细节:
1、牢记沟通目的,随时提醒自己和沟通对象,此次沟通的需要达成怎样的“协议”?
2、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要被他人情绪牵着鼻子走;
3、一定要留下白纸黑字的沟通记录,并第一时间向沟通对象确认,以锚定沟通成果;
4、多倾听,多思考,多让对方说话,有把握再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然后再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加以确认,第一时间与沟通对象达成认知的一致性;
5、不要得罪那些根本没有必要得罪的人,因为“阎王好见,小鬼真的很难缠”,面对那些非VIP、没有权力或能力做最终确认、但又有能力去影响决策者的家伙,没有必要去硬杠,也没有必要去计较,更没有必要和他/她争个对错,就算他/她不愿为我们讲好话,咱也没必要非把他/她逼成“敌人”不可啊是吧?
6、沟通一旦陷入僵局,与其缠斗到昏天黑地,不如马上换个时间,换个环境,换种方式然后接着沟通,说不定更能有效提高沟通效率哦。毕竟,换个时间,就能换种状态;换个环境,就能换种心情;换种方式,就能换个角度,沟通的“互动性”,也能体现在此处,对于“提高效率、解决问题、达成目标”,也是有相当的作用哦。
综上:沟通,是个老话题,也是个新问题;说难不算难,说易也不易。一旦涉及到“高效率”沟通,尤其是以“高效率沟通”来“提高效率、解决问题、达成目标”,须得下功夫去做到“一、二、三、四、五、六”,也就是:
一个中心:以“达成协议”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快速达成,省时省力;
三个原则:对象原则,环境原则,自控原则;
四大技巧:望、闻、问、切;
五种智慧:有话好好说,有话直接说,有话当面说,有话马上说,有话也让别人说一说;
六个细节(见上,略)
广东俗语有云:做了,不一定成功;不做,一定不成功。高效沟通的“123456”也是如此。为了沟通的高效、也为了工作的高效,还是得做起来——毕竟,任何事情,总得做起来,才有成功的希望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