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
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可以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方斐卿老师的《小学语文“学为主教学”实践方略》这本书的读书感受。 说实话,这本书我只看了一部分,还有一些没有看完。不过,我想就我所看的内容与大家分享点滴收获,同时也想表达个人的一点困惑。
首先,我先来谈谈收获:
1.明确教学目标。一节课,到底要教学生哪些内容,是否跟脚踩西瓜皮般溜到哪里就到哪里?显然,这样做肯定不合适。方老师在书中指出,执教者对教学目标要做到心知肚明,做到课前能亮出目标,课中能紧扣目标,课后能落实目标。也就是透过教学目标,可以窥见自己在这节中到底教了什么,学生又学了什么。
2.学会创新。以前,我天真地认为只要同一年级教了几遍之后,基本就可以不用再像之前一样认真备课了,因为那些教材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殊不知,这样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与可笑。随意时代的发展,不仅教材在变,我们要面对的学生也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授课形式也应随之发生变化。
3.准确研判学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准确分析学情,即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懂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学懂的;哪些是非老师讲授而不知的;哪些是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点;哪些适合本课学习的方式。换言之,我们应教在学生不懂处,教在学生感兴趣处,教在学生没有发现处,教在学生跳一跳能摘到处。学生已经理解的就不要再反复提问,反复朗读。反观自己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对于学情的研判做得不够好,虽每次上课前都会进行备课,但脱离了学情的教学,效果肯定没有那么好。今后,在分析学情上要多下工夫。
4.提高学科素养。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不能仅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而应根据文章的不同体式,准确选择核心的教学内容。再如,学会从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分析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等。这些内容都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素养。我知道,要想提养专业素养决非一句话或是看了几篇文章就可以提高,它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除了以上几点小收获外,我也有一点困惑。
方老师在第三十页中,就”学为主教学“的实施要领中表示预习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困扰。不仅如此,在效果上还会大打折扣。他倡导不要预习,要重视复习。如果按照学为中心的模式进行授课即三个阶段,五个环节进行授课。 三个阶段:讲授阶段——内化和吸收阶段——讨论阶段。 五个环节:自主朗读——教节讲授——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试想,一篇新的课文,一节课只有3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兼顾到每个孩子,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和价值,恐怕效果并没有预想中的那样好,毕竟每个班级中总有学困生。所以,对于方老师提出的不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对于,我感到困惑。毕竟每个班级学情都不一样,如果搞一刀切,是否合适呢?
以上便是我的一点读书体会,说得不对的地方,还望大家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