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6篇~用一个问题,重建亲子关系!
用一个问题,重建亲子关系!
在乡下,某家买了两条未削皮的甘蔗,家长要孩子洗干净,引发了一场口水之战。
孩子看着两米多长的甘蔗,问:为什么要洗呀?
爸爸:洗就是了,哪那么多废话?
孩子:这么长怎么洗呀?
爸爸说:用水洗呀?
孩子:用什么装水?用手搓吗?会刮手呀!
爸爸给他一盆水,告诉他用毛巾擦拭,孩子接着问:毛巾在哪里?
爸爸气愤地说:你自己不会找吗?
他从厅里走到厨房,再走到房间,无果,回:找不到
爸爸终究控制不住了,责骂孩子什么都不会做,找个东西也不用心,此时妈妈回家,孩子问:妈妈,毛巾在哪?
妈妈问:什么毛巾?
孩子:爸爸上次带回来的新毛巾。
妈妈:你用新毛巾做什么?
孩子:洗甘蔗!
妈妈:两条甘蔗用一条新毛巾岂不是好浪费,用洗碗布就好,厨房里有新的。
孩子爸爸此时还在训斥孩子,孩子开始顶嘴,战争开始······
这一问一答中,父子之战是必然的。
此时,我脑海中呈现了一副新的画面:
爸爸:昨天买了两条甘蔗没来得及削皮,所以请你帮忙洗干净,方便即时能吃。你有办法在省时,省水,省力的前提下洗干净吗?
(爸爸先说明为什么要洗甘蔗,目标:甘蔗可以即时吃,要求:省时,省水,省力。引导孩子思考清洗的方法,需要的工具。)
孩子开始思考:也许会提出需要帮助,也许会选择用刀削干净,他在思考,哪怕只是第一步。
(此时,我们能了解孩子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什么,再提出相应的引导)
当我们逐渐引导孩子思考时,孩子思考的种子也开始发芽。
孩子问妈妈:妈妈,我需要一条毛巾洗甘蔗,什么样的毛巾合适呢?
(明确毛巾的用途,知道可以往哪个方向找)
我们目的达到了,避免了一场口水之战,缓解了亲子关系,孩子学会了思考,何乐而不为?
沟通中会常出现盲区。这个场景盲区是爸爸不知道孩子不知道,他用自己的认知定义孩子,他觉得这么小的事孩子应该会,当事实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就开始气愤责骂孩子。
亲子沟通中,我们可以用开放性的问题去发现盲区,了解孩子,引导孩子,重建亲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