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让钱扛得住风险,跑得过通胀”
“我要怎样投资,才能让钱既扛得住风险,又跑得过通胀呢?”
在接受咨询时,客户抛来这个问题。
在绝大部分人的观念里,理财=投资,但实际并非如此。
投资是以财富增值为目的,希望通过投入某个标的,取得预期收益,往往高收益背后蕴藏着高风险;而理财,则是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配置,实现财富的稳步增长。
要同时实现抗风险和抵通胀两个目标,靠单一投资渠道显然不行,但依靠科学的理财规划却可以实现。那到底要怎样做呢?
今天我们探讨一个比较通用的工具——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它把家庭结余资产分成四个账户,每个账户的功能与投资渠道各不相同。
这四个象限包括什么?
1、要花的钱;
2、保命的钱;
3、生钱的钱;
4、保本升值的钱。
家庭结余从何而来
在接受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的习惯是先支出再储蓄,导致收入很高但留不住钱,也就没有结余资产。
问题是,我们当下赚的钱,真的可以在当下都花掉吗?
如上图所示,我们创收期二三十年赚的钱,要供一辈子的开销,所以平滑人生消费曲线尤为重要。
让我们把消费公式从“消费=收入-储蓄”,变为“储蓄=收入-消费”。
如此,取得收入后,先按照一定比例留存下来,进入家庭资产普尔体系,剩下的钱再作日常消费。
通常相对合理的消费比例,是年收入的40%-60%。按照最保守稳健的比例算,也就是家庭日常开支占比40%,所以资产结余是60%。
那么,100万年收入的家庭,需要先把60%纳入资产配置体系,进入四个账户,剩下的40万再用作日常开支。
第一个账户:要花的钱
占资产结余的10%(60万*10%=6万),用作3-6个月的流动资产,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浮动开支。
这些钱可以是活期存款,也可以是货币基金,收益低,安全性高,流动性极强,能够随时提取。
要点:流动性极强,为家庭日常生活水平提供了一定的浮动空间。
第二个账户:保命的钱
占资产结余的20%(60万*20%=12万),用来构建家庭的风控账户,确保生活不被突如其来的风险改变,能实现专款专用,以小博大。
这个账户主要是寿险、意外险等保险,它能确保万一家庭支柱倒下,家庭债务仍有钱可还,其他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开支不断流。
譬如某客户买一份终身重疾险,假设一年5万,保额200万——这200万,能保证家人不会因为他的生病而收入断流,还可作为家庭基金去维护未来五年的生活质量。
这部分钱,可以视作从银行账户平移到保险账户——如果不发生风险,收益很低,但一旦发生风险,就能撬动极大的杠杆。
要点:优先配置基础保障类保险,它不仅保护着家庭成员的周全,也守护着家庭其他资产的安全。
第三个账户:生钱的钱
占资产结余的30%(60万*30%=18万),可投资于股票、房产等,用高风险博取高收益,可根据个人擅长领域来选择具体标的。
这个账户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占比,也就是要赚得起也要亏得起。如果投资得当,它能改变我们生活水平;即便投资失败,也有其他账户的钱能够保证基本生活。
要点:能够按照初始计划进入和退出,不会因为刚性支出(譬如孩子教育和自己养老)或突发风险(譬如疾病和意外等),导致投资处于市场底部时,被迫提前退出,造成不必要损失。
第四个账户:保本升值的钱
占资产结余的40%(60万*40%=24万),可放进国债、年金险、基金定投、信托等,以应对中长期的刚性支出,譬如孩子的教育,自己的养老。
这个账户应满足三个特点:安全保本,专款专用,长期稳定。
安全保本。教育、养老等确定性支出,要求在未来某个时间节点,一定有笔稳定的现金流流入,所以一定要确保本金安全。
试想,如果把孩子的学费投进股票类资产,那当孩子要交学费时,若股市恰逢底部,将被迫退出计划,从而带来损失。
专款专用。要能确保每年或每月有固定的钱进入这个账户,积少成多,否则容易被“拿铁因子”侵蚀;也不可以随意取出使用,否则存了几年,可能又因买房买车挪作他用了。
(P.S.拿铁因子,是指人们每天生活中如买杯咖啡、付款却从未使用的健身卡等可有可无、不太需要的习惯性支出。减少这部分支出,并不妨碍我们享受人生。)
长期稳定。过去30年,我国经济处于高速经济增长阶段,很多人会忽视经济衰退的可能,但经济周期却客观存在。所以,这个账户要能把这笔钱,穿越经济周期,带到几十年后的未来,满足我们中长期资金需求。
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做到婚姻财产规划、家族财富传承和企业资产相隔离等,至少不要用于抵债,那就更完美了。
要点:提前规划,用确定性的资产配置,去覆盖确定性支出。
写在文末
这四个账户配置的底层逻辑,是寻求风险与周期的匹配性——浮动开支用流动性强的产品覆盖,不确定性风险靠以小博大来转移,高风险高收益那就用亏的起的账户搏一把,未来确定性支出则用安全保本、收益稳定的长期资产提前规划。
每个账户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方能确保我们的资产配置科学稳健,合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