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学习

2018-09-17  本文已影响0人  学如不及

我一直认为,《论语》以“学习”作为首章,意义重大。其实《论语》中多次谈到“学”以及“好学”“为学”“共学”“博学”等,孔子甚至将“好学”这个品质,提高到了比“好仁”“好智”“好信”“好直”“好勇”“好刚”都要重要的地步。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是“《论语》中“李约瑟之谜”,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或许这就是因为一个好学的人,一定是一个谦虚、谦卑、善于改过、勤于上进的人,而这也正是儒家对人的基本要求。

我们知道,孔子在后世是以“至圣先师”的形象出现的,说白了,“至圣先师”也就是一个伟大的老师的意思。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其他所有宗教都不同,它甚至没有一个创世主,因此有人称之为“人文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或人文主义的学说,所以它非常强调教育的作用。而儒家心目中的教育,又是最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以今本《论语》首章谈论学习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但是,要知道,直到上个世纪中叶,国外才有学者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后来才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等话题。由此可见,孔夫子的思想是多么地超前了!

当然,这里的“学”并非仅指读书,“学”繁体字作“學”,许慎《说文解字》说:“学,觉悟也。”方以智《通雅》说:“学、教、觉,俱从爻。学字本于孝,声生于觉,孝、觉始于爻交……古孝字从爻从子,谓子效父也……可信学也者,觉悟交通、诵习躬效而兼言之者也。”可见儒家之学,绝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如何做人的道理。

而“习”,繁体字作“習”,《说文解字》说:“习,数飞也。”朱子则说“如鸟数飞也”。由此可见,所谓“学”当指对天地变化规律以及祖辈人生经验的效仿和觉悟的意思,而“习”也不单纯是指对知识的温习或者复习,而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实践”。

本章还谈到了交友的问题。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那么高兴呢?那是因为此朋友绝非“狗肉朋友”,他们不是来和你吃喝玩乐的,而是来和你一起求道问学的,这是最难得的事,所以才值得为之高兴。儒家主要强调在社会中,在人群中修炼,所谓仁为“人二”之说,可以说在“有朋自远方来”中也有体现。

但正如俗话所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如果暂时找不到这样的朋友怎么办?孔子由此又提到了“人不知而不愠”的问题。《周易•文言传》在解释“潜龙勿用”时说:“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此“德”被称为“龙德”,又被称为“潜德”。其中“不见是而无闷”句,就是指不被他人认可但依然不愁闷的意思。一个君子,一个儒者,他所追求的是“为己之学”,是自身素养的提高,所以即使一时、甚至一生不被他人所承认,也依然不愁闷、不烦恼!这个境界够高的吧?

本章还提到了“悦”和“乐”,这说明儒家的人生观是绝对积极向上的。李泽厚先生谓之“乐感文化”。

如果总结一下的话, 儒家所谓的“学”,一言以蔽之就是“学做人”。同时,它还主张大家共学;而如果自己暂时不被人认识,没有人来和你“共学”,那也没关系,依然要坚持道义,“人不知而不愠”。

所以,不要简单地看“学习”和“好学”的问题,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种美德,甚至是超越于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之上的一种美德。

或许从这个角度看待“学习”或“好学”,才是夫子之本义。夫子一生之言行,就是践行这个美德的光辉典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