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心理想法

不一样的亲子关系

2023-06-24  本文已影响0人  蔡哥书觞
小纸船

我一直在抖音直播,我读了《游戏力》12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123,现在在读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挑战系列,一共是四本《孩子:挑战》《父母:挑战》《婚姻:挑战》《教师:挑战》,读了孩子挑战,现在正在读的是父母挑战。后面会准备读的是《父母的觉醒》123与《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123,《PET父母效能》看情况再读吧!

抖音直播读书,读着读着右上角的人数就成为了0,变成一个人在直播间自嗨了。

不过还真是嗨起来了,我学到了好多知识点。现在用我的自己话来说一说我印象深刻的知识点。

阿德勒的可爱

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挑战系列的理论体系是延续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理论。

阿德勒是无疑是伟大的又是可爱的,一上来就是三个人类逃也逃不开的话题:工作,爱情,与人际关系。一上来就是神一样的反问:为什么同样童年经历会导致有不一样结果。一上来就是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们可以赋予其意义。

我觉得这种假设和框架性的东西,让我有瞬间触及到根本的感觉。毕竟谁的理论也不是唯一,肯定有限制条件的,阿德勒一上来就把这些限制交待清楚了。你可以不认同他的理论,但是他的框架和假设你不得不承认是根本性的。

一切指向自己

在开始读《孩子:挑战》的时候,感觉还是很好的。毕竟都是说孩子的问题,不良行为的四种情况:寻求过度关注、权力之争、报复和自我放弃。在《正面管教》中也有提到过这四个点,但是似乎《正面管教》给我的触动不是那么大,不知道是是不是我带入的意识不够。

因为都是孩子的问题,所以读起来很轻松。但是读到《父母:挑战》的时候,里面说到一切的源头指向父母,也就是我自己。还说到一个点是一致性,比如我们是自己能整理好东西的,孩子自然会学会,但一想到自己身上的一堆毛病,感觉好郁闷,不愿意面对的感觉。真是说孩子的问题容易,说到自己的问题就不愿意面对了。

在《游戏力》中间是有两个维度的,一个维度是我们自己,一个维度是孩子。三个元素:联结,向内看,轻推。首先都是要和自己的感觉保持联结,要看到我们自己内在,要轻推我们自己,然后再和孩子保持联结,再看到孩子,再轻推孩子。在指向我们自己的时候《游戏力》中间要温和很多。而《父母:挑战》中指向我们自己却决绝很多,无论溺爱还是苛责孩子都会导致孩子出现问题,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原因。

关于指向自己的这一点,我还是喜欢《心理控制术》中间的自我意象管理,想到中间的一段话大意,所有的点都指向我们的周边,改变肯定不会起作用的。只有指向我们自己的——自我意象,对我们的自我意象进行管理才是解决之道。

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

书中还问到了到底是先天重要还是后天重要,书中似乎也给出了答案后天比较重要。因为老大和老二的差别这个就足以说明问题。

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呢?我在有些睡意的过程中间读到的这一章节,似乎大概是说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一个社会道德——社会大众的秩序。如果孩子学会了尊重社会基本秩序,有合作的勇气,自己会做相应的取舍来面对某个社会团体。

实际上这样孩子就已经成了。所有的事情孩子就已经可以面对了。

合作的勇气

在看《自卑与超越》里面说到,发现那个有问题的人,比如有极端行为的人。主要欠缺的是合作的勇气,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缺少某个脑回路,头脑中间根本没有这样的链接。比如所谓的非黑即白者,比如杀人者,他们的头脑中间没有其他的回路,没有合作的勇气,只有极端处理的这一个选项。

我们从就要培养孩子合作的勇气。

我自己也没有合作的勇气啊,当碰到不快的事情的时候,我没有办法调整自己去适应,而只会生气抱怨啊!

怎么样才会有合作的勇气呢?

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能让我们获得合作的勇气。

我们会剥夺孩子承受自然后果的机会。好不容易让孩子承受一下自然后果,我们还一大堆说教,讲道理,硬是这个大好的孩子体验自然后果的机会变成了一种我们对孩子的惩罚,让孩子心生抗拒与厌恶。我们还会滥用逻辑后果,导致没有逻辑,导致没有效果。

自然后果:孩子上学很慢,就会迟到,迟到就是孩子自己要面对的课题,这个后果他自己承受,比如受老师的批评。

逻辑后果:孩子在厨房有某个不良行为,那就抱离孩子离开这个环境。

可以说全书大部分内容都穿插着这两个点,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不要多说一句话,不要说教,不要讲道理。当然我们也不要动情绪。

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的背后是课题分享与无条件的相信。

课题分离与无条件的相信

孩子需要面对某件事的结果,那么这件事就是孩子的课题。家庭作业没有写,那么孩子就得面对老师的批评。

家庭作业就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应该干涉孩子的课题。

课题分离的背后是对孩子无条件上的相信。

无条件的相信是一大利器,你想想看,你随便怎么做,我都相信你能做好这件事。

其实我初看到这个点的时候,我就在想说,如果我老是做不好这件事,要怎么样进行无条件的相信呢?

你知道的,我们现在都是有条件的信任,要证明,老板要员工证明,爱人要伴侣证明,父母也要孩子证明。这种是有条件的,我们无法放开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其实无论如何我们总是可以做到无条件的相信的,不需要信任凭证。就算你这次没有做好,但是我相信你下一次总可以做好,下一次没有做好还有下一次,总有一次你可以做好的。我无条件的相信你。

目的论

孩子做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

单单这一个点,其实有时候都蛮难接受的,毕竟作者说到几个月的孩子就是带有目的的了。虽然情感上难以接受,但是你又不得不认同他的逻辑性。孩子的目的并不是在意识和语言层面的,是在潜意识里面的。

我们要通过觉醒和学习,看到孩子的目的。然后让"让他的风,无帆可吹"。比如父母和孩子正在进行权力之争,目的了为了获得关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退出来权力之争,并且有意识给予关注。

不让权力之争和关注之间建立逻辑。如果让孩子在潜意识层面体验到了权力之争和关注之间有关联,那么孩子就会不断和我们进行权力之争,而我们就助长了孩子的错误行为。

就暂时先写这么多!

感觉好畅快,先前还查资料看,后面就直接来了,有错误就有错误吧!

你阅读过的亲子关系的书有是哪一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