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我们的孩子是怎样被撕裂和掏空的
看点从“疯狂的奥数热”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空心病”,我们的孩子似乎正在一步步地被掏空。究其缘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不应求。学不好奥数等于考不上好初中,考不上好初中就进不了好大学,很多家长都在这种思维定式的裹挟下将孩子送进了培训班。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对当下的教育进行了反思,他认为政府、家庭、培训机构三方,不应制造焦虑来撕碎和掏空孩子,而应遵循教育的初心是保护孩子健康成长,进而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
按:本文获授权转载自转载自“教育思想网”(ID:eduthought)
文 | 杨东平 编辑 | 李臻
杨东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据媒体报道,在一些大城市,曾经被整治的小学生奥数热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围绕这一现象所有讨论都是旧话重提、老生常谈。
被迫卷入的家长气愤无奈,培训机构冤枉委屈,最重要的第三方则往往缺席失声。应该说,近年来北京等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治择校热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通过推进划片招生、对口直升、九年一贯制,取消共建生,减少推优和特长生等措施,小升初择校竞争被大面积压制。
但是,正在出现的奥数热提醒我们,均衡的堤坝并不稳固,可能造成溃堤的“管涌”正在出现。
政府
在北京,这主要是因为存在一些“关键少数”。众所周知,奥数热和“小升初”择校竞争的源头,是初中阶段依然坚挺的“重点学校”。
据媒体披露,最为家长追捧的海淀区初中名校“六小强”(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101中、首师大附中、十一学校),除十一学校之外均不参加划片招生的大排位,这些名校就近入学的比例是不公开的。
阴影之中,不仅有或公开或隐蔽的坑班、点招,还有面目不清的“小五班”。曾经被禁止的各种全国性奥数杯赛,在堂而皇之、大张旗鼓地举行。
▲资料来源:北京奥数网
于是,又出现主张恢复小升初考试的说法,又有为奥数辩护的声音,认为高考竞争激烈、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家长需求和培训机构的行为就是合理的。
在这种议论中,被模糊的是义务教育的宗旨、公办学校的功能和政府依法行政的责任,被架空的是儿童权益。在牺牲和剥夺小学生的健康、娱乐、生存和发展权上,地方政府、培训机构和家长的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从而形成了一种与小学生为敌的教育生态,以教育质量、市场需求和爱的名义!
但是,以戕害小学生为代价的小升初竞争是天然不合理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不存在小学阶段的激烈竞争,同文同种的台湾地区就完全没有,他们经常会问大陆同行什么是“小升初”?可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非不可企及的神话。
许多家长都是被这一思维裹挟而进辅导班的:不上培训机构——学不好奥数——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高中、好大学。打破这一逻辑链的关键,就是取消初中阶段的“名校”。
在事实上存在巨大差距、优质资源供不应求的现实中,则需要靠公开公平的规则维系秩序。因此,需要进一步落实划片排位、就近入学的措施,使这些学校大多数名额向普通居民开放。要严格禁止和清查初中名校招生的“潜规则”。
最近,北京市教委已再次发出查禁的通知,我们关心的是在全面反腐的新形势下,能否真正在教育领域拍死一二只苍蝇,而不是仍然干打雷而已。取消重点初中的釜底抽薪之举,是加大优质高中指标下放的力度,使这一政策真正惠及多数学生。
北京、上海均已实行了这一政策,但下放的比例都比较少,约为30%左右。在北京,由于重点高中都举办初中,下放的指标相当一部分是给了本校初中,使实效大打折扣。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示范性高中下放指标均达到50%~60%,甚至更高。可见,改进的空间是很大的。
取消事实上依然存在的重点初中,主要是价值理念的问题,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目前我国大城市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行12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已触手可及。如果将义务教育扩大至高中阶段,就意味着高中学校也需要均衡发展,高中名校也将被“消灭”。如果时至今日,我们连初中名校都舍不得取消,如何适应面向未来的发展?
在台湾地区实行“十二年国教”(普及十二年教育)的过程中,争论最大的就是名牌高中何去何从,是应当淡化还是维系高中名校的选优功能,分为“均优派”与“选秀派”。“均优派”的理念并不是反对优秀,而是主张“均优”,即让优秀学生分布在更多的学校中。
这一主张有实证研究支持的。
PISA 2006年的研究报告、以及原宜兰高中校长吴清庸的实证研究,都证明过早的学生分层会产生两个后果:加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学生整体的学业水平会降低。因为好学生与中等生在一起,周围的高期望激励会使好学生更好,同时带动中等学生进步;而在优秀学生扎堆的环境中,只有前5%-10%的学生能够继续保持优秀,其余的学生变得平庸,甚至不如在普通中学。
家长
此外,我日益感到,基于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的攀比,“中国式家长”的焦虑也不是完全无辜的,生长在“虎妈”家庭是孩子巨大的不幸。
看一看北京大学心理医生徐凯文的警示:整个国家的自杀率在大幅度下降,只有中小学生的自杀率在上升。身经百战进入北京大学的一年级新生中,30.4%的学生厌恶学习,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现在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
有个高考状元说,19年来他从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所以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些孩子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赞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学生的“空心”源自学校和家长的空心:对于人生,我们自己心中具有充实的价值和意义吗?如果我们没有,又怎么能够给到孩子?而且,他发现高危学生的样本中,50%来自教师家庭!
这与我们的经验是一致的。这些声称最关注教育、最关心孩子的家长必须反思,我们是否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当我们完全罔顾孩子睡眠、游戏、交友、情感、体育等需要,视为与考试无关的浪费时,我们也许正在一步步地扼杀孩子,剥夺他们的幸福乃至生命!
培训机构
至于培训机构,当然不是万恶之源,它们只是应运而生而已。李一诺的说法:家长的焦虑是教育产业最大的驱动力,想在教育赚钱,那就是制造焦虑和满足焦虑。培训机构靠这两种能力攻城掠地、投资上市的能力是超强的。
因而,对于它们,必须建立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建立赚钱不能逾越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作恶”。如果像媒体揭示的那样,奥数正在向小学一二年级发展,甚至出现了幼儿园奥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恶呢?
培训机构“从良”的转型发展,也不是不可期望的。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教育能力需要有纾解发展的新方向。
北京市教委已经做了一些尝试,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购买服务,引进新东方、好未来、学大等13家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到10个城区101所中小学的学科建设之中,改革教学方式和内容,创新教学研究,探索构建公民办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如果政府、家庭、培训机构三方能够良心发现,回到保护儿童健康成长的初心,而不是在制造焦虑、满足焦虑之中撕裂和掏空儿童,就会出现一种有利于儿童的教育生态,进而达至教育的理想境界。这仍然不是空谈。
我最近刚从山东潍坊归来,那里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显著的学校差距,学生划片就近入学,几无培训机构的身影,风平浪静。而且也已实现高中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高考升学率稳居全省最高,理想已经成为了现实,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