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隐江湖的枣花馍
齐帆齐微课主题作业
年假已近尾声,节前囤的年货被我们消耗一空,于是全家出动去超市购物,也算向这几天的宅居生活做个告别。
在面点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大大的枣花馍,它十分美丽,三层面叶层层叠叠,分别捏成花朵形状,花瓣上雕刻出纤细的纹路,花蕊则是一颗颗透红饱满的枣子,整体看起来像玉雕一样玲珑精致。
这么漂亮的枣花馍,看价签也不贵,可惜无人问津,我们买完必需品,吃过午饭,再路过时,它还是孤零零地摆在货架中央,我不禁起了恻隐之心:怎么这些年,曾经的年货之王枣花馍,渐渐风光不再,“退隐江湖”了呢?
在我们老家,九十年代左右,枣花馍的“江湖地位”几乎可以比肩饺子。谚语说“二十八,蒸枣花”,指的就是在腊月二十八那天,家家户户都会蒸枣花馍,既可以用来供奉祖先,也能自己享用,给长辈拜年时还是必备礼品。
我们那里属于豫东地区,蒸枣花馍不弄太多花样,而是特别实在:往馒头坯里塞上五六个大枣,谓之“大馍”,再往顶上放一片花形面片,安上一枚枣子,谓之“枣花”,放进地锅蒸出来,刚出锅白白胖胖的枣花馍,散发出枣子的甜味和麦子的香味,先吃枣花,再吃大馍,可以获得特别持久的满足感。
不管家里是穷是富,枣花馍都要蒸,不然意头不好,也会被人说闲话。有些家里实在太困难了,就可能会只做几个白面枣花馍,送给最亲近最尊敬的长辈,其他的就勉强用红薯丁代替红枣,包在杂面馍里,吃起来也有甜味儿。只是,馍馍顶上那朵花,无论如何也要用枣子做,这好像是底线。
送了包红薯的枣花馍到亲戚家,大人们自然心知肚明,都能体谅,小孩子们却不管那么多,没有吃到最爱的甜枣,会记一整年呢!平时孩子们闹起来,只要指出“你家的枣花馍包的都是红薯”,对方马上就蔫了,这句话杀伤力跟“小气鬼,喝凉水,喝了凉水变魔鬼”一样大,被说的人还没底气还嘴。
我五六岁时,家里条件一般,不上不下,枣花馍可以吃,但也不能敞开吃。那年蒸好馍馍,爷爷先给了我一整个,让我自己抱着吃,剩下的全摊在堂屋盖帘上晾着,他告诉我,那些是过年走亲戚用的,不能吃了。我啃得正欢,胡乱点点头,便跑出去找小伙伴炫耀,成功获得一众羡慕的眼神。
疯跑了一下午,肚里的食儿全消化了。奶奶妈妈都在厨房包饺子,还没做好饭,我溜溜哒哒自己觅食,一不小心就溜到了堂屋。桌面盖帘上,一个个圆润饱满的枣花馍静静地望着我,头顶的大红枣冲我眨眼睛,我不禁咽了咽口水,伸出了罪恶的小黑手……“啪!”小黑手上多了一只老鼠夹子。
刚夹着的时候不疼,手是麻的,但是那个视觉冲击大呀,我不禁大叫起来,声音惊动了奶奶和妈妈,她们急忙赶来,看见我这样,又心疼,又好笑。奶奶连声埋怨爷爷:“都是老头子,净干糊涂事!” 原来爷爷怕有老鼠偷吃,就在盖帘周围放了几个老鼠夹子,但他没告诉我呀!我放声大哭,又疼又委屈,妈妈赶紧给我去掉夹子,带我去冲洗伤口,又给包扎好。
爷爷回来听说这事,心疼得不行,又给我拿冰糖,又给我冲麦乳精,还让妈妈专门再给我蒸新的枣花馍,只给我自己吃。我美得冒泡,觉得手都不疼了,再夹一下也愿意!
那么美味的枣花馍,是什么时候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只作为过年时可有可无的点缀出现了呢?是从小孩子们兜里都能装上满满的糖果开始?还是从各大超市随时能买到各种礼品开始?现在过春节,走亲戚时往往都是送些精装的高档礼品,再送枣花馍,要被嫌弃“老古董”了。
枣花馍用发面做,象征“发财”,点缀枣子,意为“早发”,叠成高高的几层蒸熟,寓意“蒸蒸日上”,这些都是物质匮乏时期,人们对生活最朴素美好的祝愿。我想,当这些愿望都已经被满足时,枣花馍就可以功成身退了,而不会退隐的,是关于它的美好回忆,那些甜美温暖,足够慰藉我们这代人贫瘠的童年。
齐帆齐商学院12期28天写作特训营第(4)篇,1477字,累计925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