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019-02-20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最”
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最”
不做明星不知道,他们思考的模式会变成,总结甚至设计出生活中很多和最有关的事情。
读者总是希望从名人嘴里听到一些干货。出演一部戏,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啊?最让你开心的时刻是什么啊?
真实参与一个剧组就知道了,在临别的最后几天,也是人的精神状态达到崩溃的边缘。不是说没有意犹未尽的情况。但绝对不是大概率事件。
一个常规电视剧组撑到100天,已经是极限了。而在剧组的生活状况,其实是非常工业化和效率第一的,抢戏抢演员抢光抢盒饭,来去一场风,反应慢的人,基本生存不下来。
能在里面精神正常地全身而退,已经是万幸。
所以到了宣发环节,面对不谙世事的新记者,提问到剧组里面最有意思的情形,很多演员内心深处是有点想飚脏话的。
新演员不太敢说话,害怕自己的顿悟只是别人的日常,老演员精于回答他早前的几个故事,因为那些故事被打磨了很多遍,在记者面前也测试过的确有效果,所以面对一些新的感受呢,就打马虎眼混过去。
可能这个问题就很少有人能够回答了:拍摄这部戏,第二好笑的是什么事情呢?
这样问,可能会得到两个故事,因为说完第二,就会有逻辑倒推出第一是什么。当然,这样,要明星懂你想要什么,愿意配合,才玩得起来。
记者本身有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觉悟呢?
在内心也会有个排行榜,当然有,他们早就列好了,甚至可以列出年度十大最好笑,以及年度十大尴尬。
这是职业自觉。他自己主观不曾这样琢磨过,理一理过去的采访稿子,文章也就出来。
平常个人生活中,就不会用这个标准去记录。都是很当下的。
当下有什么,旁边有什么,隔壁有什么,外卖能送什么,那就是什么。
没有排行榜,没有最好的,但有很多相当顺手的。
日常生活中,对于时间的处理态度,往往是很随机和漫不经心的。
很多人会第一时间关注,有什么东西能够打发时间。
一场好看的电影、一群随叫随到的酒肉好友、一次可以迅速纠集成队的游戏团队、一堆肥宅快乐水和一眨眼就过去的聚会话题。
但对于节省时间,可以预备的方案,却显得抠抠缩缩,非第一优选选择。
打车来说,用高额的车资,省出时间,以及较佳的体验。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拼车或者走路,第一自觉是自己那点时间是不太值钱的(不承认不等于没有)
这种不肯承认的心理特征还体现在吃药上,有一个现象是,有相当比例的人,在自己吃药的问题上,很难做到按时吃药,如果是伴侣、宠物,和朋友吃药方面,却记得很牢固。
心理层面的解释是这样的人,是在潜意识上,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太值钱的。这个和他们口头上自称的情况很不一样,因为在购买保养品和吃点贵的方面,愿意下血本的,可能也是同一批人。怎么解释这种矛盾心态呢。
如果是瞬间付出很多代价,快速换取一些效果的问题上,我们都可能会赌上一把,妄图花大的代价一次性解决问题,一劳永逸和全球通用,这些词的效果在让我们买单时会有魔术般的灵验。
但是如果需要再多做点什么时,比如按时吃药,控制食欲、早睡早起、劳其体肤、忍受疼痛。
我们就开始非常吝啬和健忘了。这不止是内心瞧不起自己,而是内心深处从来没有站起来过,也就是,没有真正地长大。
所以这么多年,也无法成为最好的自己。同理,也就记不起来,那些最好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