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决策树,让孩子更快明白事理
还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抽象思维是还未发展起来的,所以,如果父母跟孩子用“代数式”思维讲道理:“你现在正在做什么?这种A行为,等一下就会导致B结果,你脑子里在想什么呢?B结果又会出现C结果。C结果往往又会以D结果而告终。我说话的时候看着我!在这个时候,你将无法控制一切,然后E结果出现。最后,因为一些关键因素你控制不了,F、G或H结果也接踵而至。这就是一场灾难!你可能把命都丢了!”
是完全没有用的,孩子跟不上我们的思维,他也不懂这里面复杂的逻辑关系。但这世界的复杂和危险,却并不会因为孩子成长的节奏慢,而有所降低或不存在。父母要如何帮孩子明白,有些事情如果孩子做了,就会存在危险或带来严重的后果?
例如,对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我们该怎样让孩子明白,那些不认识的陌生人,有可能会把他骗走。
又比如,针对小学的孩子,因为面临学习的困难就想不上学,父母要怎么样把厌学的一连串后果给孩子说清楚?
今天,就来教大家一个实用而好操作的方法,让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道理变得一目了然,让孩子快速明白这些道理。
我们试试把说教换成“决策树”。
什么是决策树?就是把说教的道理细化成孩子能在纸上看到而且立刻明白的具体步骤,这其实有点类似于思维导图。
把孩子做了某件事将会引发怎样的后果,有几种可能性,每个可能性又会引发什么反应,都一一列在纸上。这样孩子就能清楚地看到未来的事情。这个过程要求父母问孩子启发性的问题,然后把孩子的回复在纸上勾画出决策树,把涵盖的各种可能性都列出来。
通过这样的决策树,有些树枝可能指向死胡同或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而有一些指向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孩子就一定会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行。
上小学中年级的林轩同学经常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玩,以至于上学迟到半节课,经常回到家已是天黑了,所以经常写作业到很晚,成绩也一直处在班级最后几名。老师经常找家长,父母却没有办法教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孩子还未意识到自己因为贪玩浪费的一节课半节课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他也想不到自己回家晚对后续的功课完成有直接的联系。
所以,这里如果父母用决策树的方法,在家庭会议上与孩子坦诚来探讨守时与珍惜时间的问题,效果应该不错的。
在运用决策树时,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或提出一个轻率、不切实际的做法,父母可以回到讨论点上,并给出评论,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呃,我想想。我觉得这样做可能不太行。让我们想一想,如果……会发生什么情况。”问孩子一些具体的问题,引导他去思考,但不要提供答案。
父母要明白,这是纸上谈兵的练习,孩子选的不好可以退回去或者换个方向再出发。
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决策树偶尔使用非常有效。所以,父母尽量把这个方法留到处理重大问题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