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人世间》原著才顿悟:郝冬梅才是在婚姻里最清醒的那个人
周蓉确幸在这个家里,唯一能理解他的就是哥哥周秉义。
在她到达贵州之后,给哥哥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不顾一切要去贵州的目的。周秉义当然明白,妹妹是要去践行那种爱情至上主义,除了有些震惊以外,对于妹妹的这一做法,他并不恼怒。
只是妹妹信上有一句话,他不太明白,信上是这样写的:
哥哥,亲爱的哥哥,你是全家最明白我的人呐,你知道的,我是你有信仰的妹妹呀,没有信仰我就会像一只被扯掉了头的蜻蜓,可是……我也只有信仰爱情了,除了爱情……
妹妹的行为,周秉义确实可以理解,但是信上的省略号,周蓉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周秉义却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拿着这封信去找郝冬梅。
郝冬梅把两个省略号后面的字都连上了:
可是现在,除了爱情,还叫我相信什么?
看来周蓉对自己的这一份爱情,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也有矛盾纠结。周秉义只能祝愿妹妹的这一份真挚不要被辜负。
郝冬梅看待问题更加理性,对得起对不起,谁都无法替他打包票?但是再真诚的爱情,那也得以起码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
郝冬梅从小在优越的家庭环境里长大,但由于家庭的变故,她也尝试到了现实的残酷,看待问题比周蓉就更现实。
周蓉一心只想去寻找她心目中的爱情,想去和相爱的人长相厮守,陪他度过艰难的岁月,却忘了再浪漫,再高贵的爱情也需要物质基础作为保障。
郝冬梅非常认真地分析道:即使是真爱,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坚韧,恰恰相反,往往非常脆弱,可能比雌雄鸟兽之间那种相依为命的关系还要脆弱。因为动物之间的爱情不需要对方有什么回报,也就没有失望可言。可人类就不一样了,对爱情会有太多的想象,寄托太多的希望,越是一方付出很大代价去追求爱情,越容易导致后来感到很大的失望。
确实如郝冬梅所言,在贵州过贫苦日子的时候,周蓉和冯化成对待彼此真心实意。
可后来,冯化成回到了北京当教授,周蓉又考上了北京大学。
两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差距日渐显现。上了大学后的周蓉眼界更加广阔,自己年少时崇拜的偶像诗人,便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色彩。在看冯化成时,眼里没有了崇拜,遵循崇拜是爱情基石的周蓉,渐渐地,对冯化成也就没有了爱情。
而冯化成觉得自己前面十几年受了太多的苦难,现在该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抛弃了道德底线,出轨了同校的一位老师。
周蓉和冯化成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以离婚收场。虽然后来周蓉与蔡晓光结为了夫妻,可冯化成对她造成的伤害,讲的是他心里永远无法揭去的伤疤。
如果周蓉当时能有郝冬梅一样的理性,就不会一人跑到贵州去找冯化成。可人生哪有那么多的如果。可如果怕错就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尝试,那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相比于周蓉,郝冬梅就成熟理性得多,她和周秉义的恋爱婚姻都比较顺利,没有很大的波折,一直是周秉昆,周蓉眼里的婚姻楷模。
可在周秉义去世仅仅四个月后,郝冬梅就另嫁他人。并且毫无愧疚,这就是郝冬梅的清醒。
无论多么美好的爱情,随着一个人的离去,这段爱情就应该被封存,另一个人就应该去寻找新的生活。因为再美好的爱情也代替不了物质生活。周秉义虽然离开了,但她郝冬梅仍然需要继续生活下去。
周秉义的爱情温暖了她的前半生,但她的后半生一样需要陪伴关心,更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她余下的人生才能过得舒心惬意,这也正是周秉义所希望看到的样子。
周秉昆因为自己的大嫂在大哥去世四个月后就嫁人,感到很伤心,很难过,觉得这个大嫂一直对她都很不错,现在却成为了别人家的人,和自己再没有任何关系,一想到这里,周秉昆忍不住的流下眼泪。
而此刻,周蓉却非常能理解郝冬梅,觉得任何时候,女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哥哥周秉义已经去世,哪怕生前他对郝冬梅再好,他们爱情再伟大,周秉义都已经无法再陪伴左右。郝冬梅就有权利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生活,所以郝冬梅结婚时,周蓉还去做了她的伴娘。
周蓉是因为在婚姻里摔了一跤,所以,在面对婚姻时更加的理智清醒,而郝冬梅是一直都非常清醒。所以才不惧世人的眼光,坚决走自己选择的路,但这条路对于她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正确的选择。
你来时,我张开双臂欢迎!你离开,我微笑着转身,谢谢你来过!从此我们各自安好!这才是最美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