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问更高效?-2
我们知道99%的有效沟通是通过提问实现的。如何让别人特别想跟你聊下去?《提问的逻辑》这样说——
怎样提问更高效?-2第二章
找对理由,才能有效地说服对方
解释清楚才能说服别人
* 不要用自己的理由去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们有时候并不是为了任何利益,就是很自然的想要说服别人,于是就会用自己的理由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希望对方可以由衷的赞同,最起码能够试一试。
如果你产生了说服他人的愿望,却又坚持自己的理由,就会失去信心,然后放弃说服这件事情。反之,假如一个人想要说服你,你一定要问问他的理由,并让他给出一个合理的、符合自身需求的解释,而不是仅能解决他所关心的问题。
* 怎么说才能“解释清楚”?
目前任职于加州大学的社交学家哈莱尔说:“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当人的自我认知与他人意见相冲突时,希望将别人的认知调整到与自己的一样,从而达到自己的认知平衡。在现实的社交活动中,每个人都不自觉的试图改造别人,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改造,因为这是一种个性的彰显,潜意识中仍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影响到别人,不管是语言还是行动,说服与被说服无处不在。”
一个愿意被说服的人,通常是接受了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达到了自身认知的协调。人的改变总是从内在的认知开始的,而不是他的行为。记住这一点,然后你就能聪明的利用下述规则,在对话中影响对方,或者谨慎地抵御对方的影响。
1.客观事实。改变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
2.参与改变态度。亲自参与一件事可以改变一个人原有的态度。
3.规定的力量。只能遵守的各种规定、制度,是说服人的有效理由。
4.循序渐进的改变。不断缩小差异,慢慢适应改变。
5.环境的影响。通过信息传播与沟通的方式,形成新的氛围。
怎样提问更高效?-2
“循环论证”与“话题错误”的坑
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主人公许三多有一句名言流传甚广:“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从逻辑层面来说,它属于典型的循环论证(circular reasoning),是心理学名词逻辑谬误(logic fallacy)的一种——它将一个“有待证明”的结论作为证明该结论的前提,而这个有待证明的前提,又拿结论的本身来进行证明。
* 诡辩式的对话方式有三种表现形式:
1.逻辑自洽,但违背事实。
2.撇开事物的整体联系,以片面的真相作为对整体的认定。
3.偷换概念,转移问题,转移焦点。
循环论证,本身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富有条理的证据链,即缺乏充足的事实依据。对于需要回答的问题,尽管他理直气壮永远正确,可是说了等于没说,在聊天时也是让人倒胃口的一种“毒药”。
循环论证的主要功能,就是帮人掩盖真相和填补逻辑上的漏洞。无计可施又想证明自己正确时,人们就会出这一招。
* “话题错误”制造的障碍
但凡是具体的问题都会有一个陷阱——话题错误。虽然问题是可以回答的,但问题本身没有得到最好的解决。因此就具体问题而言,除了问解决的手段,最好还要将问题与自己的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越过障碍。
* 别把答案藏在问题中
比如:场景1
一个瘦子问胖子:“你为什么长得胖?”
胖子回答:“因为我吃得多。”
瘦子又问胖子:“你为什么吃得多?”
胖子回答:“因为我长得胖。”
胖子的这两个回答都属于循环论证。是典型的诡辩式的回答方式。
这一类具体问题,叫做“答案藏在问题之中”,是属于无法提问的问题,每个想聊好天的人都应该懂点逻辑学,我们要避免这种提问,因为不管对方怎么回答,都可能与正确答案擦肩而过。
怎样提问更高效?-2如何才算“说得过去”
* 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在生活、工作中,很多时候,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我们会需要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去说服周围的人。
* 说服的技巧。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理由的真实性。实话如果违背人们的常识,也不是一个好理由。
2.理由与自身需求的关系。
3.理由与成本的关系。
这三项原则就是“说得过去”的标准。任何理由都需要遵守上述原则,至少满足其一。
美国亚利桑那州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则告示:“您继承的遗产每天都在减少,每年有14吨硅化木失窃,尽管一次只捡一小片。”因为经常有游客把公园的硅化木捡回家,严重威胁到了公园的生态环境,为了制止这种行为,管理方竖起了告示牌。
过了一段时间,公园管理方收到了一条信息:未张贴告示的地方木片失窃率为2.92%,张贴了告示的地方失窃率高达7.92%。这简直是在鼓励偷窃。
美国亚利桑那州国家森林公园的告示事件表明,当说服过程影射不当行为的普遍性时,一个很坏的问题就会产生更坏的问题,效果可能就会和你的初衷背道而驰了。那么正确的提问和说服技巧是什么呢?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考虑,最好避免运用反面案例,你可以直截了当的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条件允许的话,要用正面的暗示鼓励对方继续从事积极的行为。
怎样提问更高效?-2用四个“为什么”挖掘真实动机
实际上,越是不想做的事情,人们倒越容易答应下来。这充分说明了,人有时候是心口不一的,也表明人的真实动机和表面的反应是不一致的。
由此可见,聊天时揣测对方的动机是一个很有学问的技巧,人们内心的思想有时会不知不觉在口头上流露出来,因此你需要用“为什么”的思维模式,对他的动机提出问题。你可以不说出来,但一定要通过这四个问题来探查他的内心世界。
怎样提问更高效?-2* 为什么是这个话题?
一个人跟你谈一个特定的问题,必然有他的理由。
* 为什么是这种说话方式?
第一,说话快慢的区别。一个平时说话很慢的人,突然提高语速意味着什么?
语速的变化是洞察深层心理的关键。比如,如果对于某人心怀不满或者持有敌意的态度时,人们的说话速度会有两种变化——变得迟缓,冷漠,爱搭不理,或者语速突然加快(生气),如果人们准备说谎时,说话的速度往往突然变快。
第二,音调高低的区别。从一个人说话的音调变化中,你能看出些什么?
当两个人的意见相左时,一个人如果提高说话的音调,表示他要压倒对方,也许他的理由不太充足,所以他只好虚张声势。
第三,倾听方式的区别。“倾听”也是一种说话的方式,一个人如何听别人说话也能透露出很多隐藏的信息。
有的人会仔细倾听对方的每一句话,等到讲述者快说完时,他也会透露自己的心声,你看不出他是满意还是反感,是接受还是拒绝,这样的人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和耐心,和他聊天,你最好从一个平常的话题切入,然后认真的倾听、提问、倾听……一步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场耐心的比拼,因为你遇到了一位对话的高手。
* 为什么是这个表情?提问时,对方的表情的变化不可忽视。人们脸上的表情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阴晴不定,变幻无常。我们常说的察言观色就是指观察人的脸色,获悉对方的情绪。说话时人的表情变动往往代表了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是即将采取某些行动的信号。
怎样提问更高效?-2明天继续分享《提问的逻辑》